文/本刊評論員
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自上而下不斷增加投入,盡快改變農村公共事業滯后的狀況,對于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對于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十分緊迫和重要。
長期以來,我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而農村社會發展這條腿更短。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嚴重不足,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近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在農村公共事業方面已經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很多工作,現在更有條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中央明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的承諾。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要從多方面入手,確保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各級政府應當嚴格履行將每年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規定,促進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等服務的平等化。讓每個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學,讓每個患病的農民都能得到治療,這是我們應當盡快實現的目標。同時,通過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農村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按照中央要求,從今年起用兩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并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有條件的地區應加快“兩免一補”的步伐,并且通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改革,使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有穩定的資金來源。
中央和地方財政自今年起將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準,加大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的推進力度,爭取到2008年在全國基本普及。各地區應想方設法保證投入,盡快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此外,注重教育、衛生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合理配置。如完善教師交流制度,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引導和鼓勵城鎮的教師及具備教師資格的其他人員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鼓勵城市醫生到農村服務。
在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中,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建設,力爭逐步做到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組、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實施規模,充實建設內容。按照國務院今年的具體部署,各級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當扎扎實實地辦好實事:一是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在適宜地區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試點規模。三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盡早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路,西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通公路。四是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啟動無電村電力設施建設,力爭使這些村莊早日通電。五是加大農業信息化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工程建設。
要充分發揮農民和社會各方面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作用,善于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政府財政應當通過直接補助資金、補助原材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鼓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工投勞。通過加快建立全社會參與的激勵機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氛圍。要重視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各大中城市應當切實履行市 帶縣、市幫縣的責任,通盤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加大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對郊區和所屬縣鄉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組織城市有關單位和企業幫扶農村,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搞好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有利于創造整潔、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各地應從實際出發,從解決農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問題入手,把治理重點放在解決村內道路、給排水設施、垃圾處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上。積極探索政府扶持引導、農民自愿參與的村莊治理有效機制和辦法。各級政府應當根據村鎮治理規劃加強引導,在資金、實物等方面給予扶持。
目前中央關于農村工作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包括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于各地區各部門統一思想、加強領導、結合實際狠抓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