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十五”期間用于“三農”的投入達11300億元,“十一五”期間逐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部門要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不斷創新財政支農政策和支農機制,按照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的要求,確保財政支農投入“三個高于”,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認真落實各項投入政策,逐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這是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在1月6日召開的全國農業財政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
廖曉軍說,“十五”時期,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達11300億元,年均增長17%,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之一。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幅度增加投入,實施“三減免三補貼”政策措施,改善了國家與農民的利益分配關系,促進了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推動了生態建設和農村扶貧開發,在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良好基礎。
廖曉軍指出,“十一五”時期是建設新農村開創良好局面的關鍵時期,各級財政部門要增強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扎扎實實做好開局之年的各項工作,切實體現財政支農的六個“著力”:
一是要著力增加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都要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努力增加支農資金投入總量,研究開辟新的支農資金投入渠道,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業,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
二要著力支持發展農村經濟,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提高農村產業支撐能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持續增收。
三要著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支持村莊建設和村容整治,推動農村扶貧開發,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四要著力放活體制環境,支持農業和農村各項改革。
五要著力創新機制,支農資金整合要有新突破,積極探索財政支持農業保險、農業擔保的有效途徑,完善財政支持防災減災機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和支持小型公益設施建設“民辦公助”機制。
六要著力強化管理,建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管理的績效考評和獎優罰劣等管理制度,加強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的監督檢查,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作者:李存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