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0年春天,江澤民總書記在沿海地區視察工作時,號召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要富而思進,要在全國率先實現現代化”之后,全國許多地區紛紛掀起了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高潮,分別提出本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實施方案和衡量現代化進程的指標體系,比較典型的有:
中國各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
進入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國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已經不適宜采用傳統工業化時代的現代化標準,而應當不失時機地提高現代化的目標函數,增加實現現代化的難度,始終瞄準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不斷逼近這個水平并最終于2050年進入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
在一些地區和城市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規劃中,由于對現代化的內涵認知缺乏更深層次的挖掘,加上簡單地應用即使在傳統工業時代也不算優秀的指標(如英克爾斯標準),因此出現了一些矛盾的提法,如“先實現現代化,以后再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事實上沒有把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二元特征,在新的目標要求下完整地統一起來,也沒有認識到現代化目標已經隨著人類的整體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在我們所規定的“相對現代化目標函數”中,以可操作的方式,將我國與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動態性差距,作為實現現代化的任務;將此種差距的縮小與彌合,作為中國各地區實現現代化的相對能力比較,并在未來的時間內先后抵達這個目標,最終作為一個國家整體將在2050年實現在這個階段的現代化目標。
我們根據以下三種事實去構建中國各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
其一,應用在2000年中國與世界中等發達國家在8個方面的對比分析,獲得了按差距大小的排序,由此作為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依據”。
其二,應用中國科學院所擬定的3組8項35個指標,從中國現代化進程所處的“時代重疊”(工業時代與信息時代)、“目標重疊”(傳統工業時代的目標與信息時代目標)、“過程重疊”(在工業化進程中疊加信息化進程)等二元性特征中,分析各地區的優勢,并進行排序,作為度量可能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能力依據”。
其三,應用三類倒U形曲線的現代化進程宏觀判據及相應的五項輔助判據,對每一個地區進行定量的動態監測,從中發現可以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依據”。
通過以上三種分析(即目標依據、能力依據、過程依據)并對其結果進行歸納和統一對比,依照附錄7所提供的基礎算法規則,我們獲得了在中國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地區排序及各自到達現代化目標的時間表。
最后,對各類條件的綜合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結論是:
上海將作為中國第一個跨入現代化的直轄市,大約再用15年的時間(2015年)可望全面趕上當時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北京是中國第二個可以跨入現代化門檻的地區,時間是2018年。
廣東省于2021年進入實現現代化的行列。
天津市于2026年進入實現現代化的行列。
江蘇省于 2033年進入實現現代化的行列。
到2050年,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整體,將全面達到當時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實現在這個階段的現代化目標。其后,將動態地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到2050年以前全國將有13個省、市提前實現現代化目標。
到2060年以前,全國將有27個省、市、自治區實現現代化目標。
最后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是:
甘肅(2062年)
青海(2065年)
貴州(2070年)
西藏(2075年)(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撰寫)
中國網 2003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