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構成威脅的不是中國成功,而是中國失敗。把中國成功看作對世界的威脅,絕對是錯誤的,因為中國現代化如果失敗,才是人類的一大災難。”
美國《僑報》報道,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欣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作出上述判斷。他認為,中國目前正面臨“轉型陷阱”現象,如何通過加大改革力度跳出陷阱,是中國人必須直面的課題。
年近半百的裴敏欣依然清楚的記得,中國恢復高考的1977年,在他20歲生日那天走進考場的情形。他如愿以償地考上了上海外語學院,開始接觸美國外教、美國電影。1984年裴敏欣到匹茲堡大學主修創作文學,因為對政治感興趣,1986年轉向哈佛攻讀政治學博士。
裴敏欣說,80年代中期是美中關系的黃金時代,當時兩國貿易量很小,“美國商店里,除了醬油幾乎看不到中國貨”,人權問題放在一邊,“中國威脅論”概念根本不存在。這些源于當時美中是冷戰后期的“戰略盟友”,而兩國力量對比也很懸殊,因而兩國關系比較單純。
1998年裴敏欣作為首位進入美國“政策圈”智庫的華人學者,來到卡內基主持中國項目。他說,8年多來他目睹“中國熱”呈現數量級的變化,這與美中關系的發展和中國自身的發展有關,很多當年沒有的問題出現了,雙邊議題也拓展為多邊議題。
裴敏欣表示,華裔學者有中國文化背景,更能體會中國民眾所思所想,能更好地起兩國溝通的橋梁作用。
展望美中關系,裴敏欣說,3到5年內他覺得相對樂觀,因為今后幾年美國戰略精力分散,主要集中于伊拉克戰爭,還有伊朗、反恐、朝核等問題,使美國無暇他顧。而中國在3到5年內發展勢頭基本良好,也有利于中國創造更穩定的國際環境。兩三年內可能出現波動的,一是中美貿易不平衡,在政治上已難以應付;二是臺灣大選會否再出現難以預料的狀況。總體上,中美關系在今后三、五年內還會比較正面穩定。
裴敏欣預測,美中之間潛在沖突可能主要發生在7到10年之后,包括能源和資源競爭,東亞主導權競爭,中美軍力相對變化,環境惡化和全球氣候變暖等。5年后如果美國成功從伊拉克脫身,就會更仔細思考其全球戰略。
如何避免沖突?裴敏欣建議,在能源、環境、貿易、軍事、安全等摩擦點上,美中不僅要交流,更要合作,中國應進一步打消美國的疑慮;美國要讓中國在自己的“安全俱樂部”起更積極的作用。比如美國在東亞的雙邊體系中國很難進入,但如果能進行中美日、中美韓、中美澳三邊會談,就有助于增進互信。
從中國而言,裴敏欣指出,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反腐敗與政治穩定的關系,確實是棘手問題。中國正面臨著環境、失業、能源、貿易不平衡、人口老齡化等壓力,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需要進一步改革。但如果大的改革舉措牽涉到社會穩定,阻力就大很多,這就是“轉型陷阱”現象。
裴敏欣指出,“轉型陷阱”現象過去29年一直有,但往往在一個大的震動之后,跳出陷阱,改革上新臺階,比如中國金融改革就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大步推進。他說:“我當然不希望下一步的改革動力來自震蕩,而是希望中國能調動起自身的改革力量,克服阻力和顧慮,繼續向前。”(余東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