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平競爭前提不具備的情況下,所謂收入差距是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基尼系數不足懼論等,都是自欺欺人的迷魂湯。
為不人道的血汗工資辯護的經濟學家總拿市場化說事,事實上,不止一個制度經濟學派的學者論證過,收入差距并不一定對應高效率,就像勤勞不一定致富。有時恰恰相反———收入差距過大的背后是經濟運行的低效率,勤勞與低工資必然伴生高成本的不良經濟制度。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政策動向課題組最近公布了一份名為“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的報告,公布了中國的收入差距狀況。與直線竄升的GDP數據相反,今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800至1000元區間內徘徊,并且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行業差距越來越大。從收入分配情況來看,我國從初始分配到三次分配,調節收入分配的制度幾乎四面漏風,導致本已不公的收入分配日益擴大。
政府試圖通過規定各地最低工資、減免農業稅、提高個稅征收上限等辦法解決這一難題。但這些辦法成效有限,我國的基尼系數已從1996年的0.33擴大到2004年的0.46。另一組數據可以提供更為形象的注腳。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的工資水平追上美國用了30年;而從1978年至2004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將近30年,工資水平卻只有美國的4%。在制造業,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甚至比90年代才開始快速增長的印度還要低10%(印度快速增長的歷史比中國晚了10多年)。
要改變這一狀況,政府改進二次、三次分配制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根除初次分配的制度性痼疾,如初次分配中存在的行業不公、身份不公和由此導致的市場工資匱乏、基于企業與職工身份的血統工資盛行等問題。
之所以存在企業、勞動力的歧視性政策,關鍵在于我國還缺少公平競爭的市場基礎這一前提。我國勞動力等要素統一市場并未形成。首先是某些行業準入門檻極高,造成事實上的壟斷,壟斷行業的工資是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3倍-10倍;其次是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使得身份制工資大行其道,并帶來貧困代際傳遞的心腹之憂;第三是各地政府在力保本地經濟指標的壓力下封鎖本地市場,導致全國市場被分割成一塊塊的諸侯市場;第四藏富于政府的傳統觀念并未讓位于藏富于民的現代公共財政理念。
要解決收入差距彌漫性擴散,當務之急是要破除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的諸侯割據狀態,披露為低工資辯護的市場均衡價格假象,露出工資收入被權力、身份、壟斷裹挾之膿瘡,而后才能對癥下藥。
將低工資膿瘡說得“潰爛之處,艷若桃李”,是對中國經濟定位的偏執。諸侯市場、血統工資更大的危險在于,低工資將從民工等最弱群體向大學生就業人群、并且遲早會向所有沒有權貴資源的就業人群蔓延,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已雄辯地證明了他們的弱勢地位。
社會資源向特定群體的傾斜政策固化的結果,是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徹底喪失,低收入低效率經濟模式不可逆轉,中國的市場化喪失發展的根基。(葉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