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來看,地方政府、銀行、開發商、炒房者、央企、股市主體,將是房地產崩盤中的首批受害者。
地方政府當居受害者“清單”之首。目前地方政府債臺已筑起,據統計,地方財政負債已超5萬億元,其中一大塊是借銀行信貸實施大規模投資計劃,未來很多項目還需持續“砸錢”。而很多地方政府主要財政來源就是賣地收入,目前土地出讓金、房地產相關稅收約占地方財政收入的40%,有的高達2/3。可以想像如果樓市崩盤,地方政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債務風險、信用危機。
今年銀行新增貸款中有16%、約1.5萬億元為房地產貸款和居民住房貸款。購房人“斷供”和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導致的“爛尾樓”,將是懸掛在銀行頭上的兩把利劍。加之9萬億元天量信貸中難免還有一些資金通過瞞天過海的手段違規流入樓市,真正暴露于樓市泡沫風險下的貸款規模將十分驚人。
此外,今年央企屢屢被加冕“地王之王”,拍地資金動輒數十億元,溢價率超一倍,卻不知頻頻舉牌背后要背負多大的風險。2007年那一輪“天價地”狂潮中的“地王”們大多到現在還在“曬太陽”。
銀行、大開發商、央企或下屬公司很多是股市上的“巨人”,一旦巨額地產投資懸空,股市也將難免受到波及。而地產業震蕩、炒房者破產等風險也將紛至沓來。屆時實體經濟難免受到影響。
要避免樓市泡沫演化成經濟危機,絕不可一針刺破泡沫,這樣的做法在泡沫小的時候或許可以,但目前只會把危機爆發的時刻提前。樓市“去泡沫化”只能通過逐步收緊流動性、打擊投機囤積、調整土地信貸稅收等逐漸釋放泡沫。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歷來“一收就冷,一放就漲”,怎樣把握好調控力度和時機十分關鍵。
無論如何,中國樓市的“去泡沫化”不能再拖,或許可以首先從抑制投資購房、改革土地招拍掛制度開始。也不妨考慮提高二套房貸首付比例或利率,征收大戶型、高檔房物業稅等手段。從中長期看,我們還應加大財稅改革力度,徹底扭轉地方財政來源主要依靠賣地收入這一被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