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過剩需政府加強引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主要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發改委工業司認為,按照主要汽車生產企業的投資計劃,2010年全國汽車規劃產能將大大超過預期市場需求,必須加以引導。
對于未來產能過剩將出現多大程度的過剩,以及過剩會造成哪些影響,汽車行業評論員張志勇給了本報記者一個判斷:首先,關于“拐點”。他認為,從大的方面看,“拐點”分兩種,一是增長率的下滑,但是市場仍然在增長,二是增長成負數。因此,產能如果說過剩,也不完全是因為“拐點”的出現。
其次,他認為,其實目前的過剩確實存在,但是不是從總體上說的,而是結構性過剩。這才是當前最主要的問題。“總體過剩與否,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如果要治理過剩,就必須分清到底是什么類型的過剩。比如,廠商數量過剩,洗牌是肯定的。”
要治理汽車行業結構過剩的問題,他提出了三個建議:“一是國家政策方面的掌控,必須在批復項目上嚴格把關,不能自己總認為過剩,卻還在批復更多新的項目;二是遵循市場規律,由市場主導重組,國家可以在有關政策上起到導向作用;三是對于國有企業,則可以發揮政府的作用。”
張指出,比如一汽、東風、上汽、廣汽、長安,都是國家或者地方政府所有的企業,只能是政府主導。最近的上汽重組可以說是很好的一個例證。
另外,業內人士提醒,“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高油價對新能源車的開發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也要防止國內出現新能源汽車項目一窩蜂上馬、重復建設,造成產能過剩的跡象。”
為了防止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能源車產能過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從去年底正式向社會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業界分析指出,《規則》的出臺,令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實現了有章可循,也更利于規范目前良莠不齊的新能源車投資項目。新能源車也要“準生證”,說明國家正想打好產能過剩“預防針”。(宦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