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到2008年的五個“一號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增加農民收入
間隔18年之后,出現了后一段五個“一號文件”,基本精神就是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當時背景有些同志還記得,在2003年的秋天,糧食價格出現了波動上漲的趨勢。原因是什么呢?2003年我們的糧食總產量只有8614億斤,和歷史最高年份1998年比,減了1600多億斤糧食,當然價格要上漲。這就要想辦法增加生產。此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計劃經濟,不能強迫農民種這個種那個,想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增加農民的收入,保障經濟利益才能調動他的積極性。你想要糧食嗎?首先要調動農民積極性,首先保證農民收入增加,這是中央的基本思路,這是非常好的思路。
從2004年以后這五個“一號文件”,適應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后的一些基本特征。我們說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們把它叫做新階段,為什么叫新階段呢?到世紀之交跨入新世紀門檻的時候,我們國家總體小康基本實現了,于是2002年召開的十六大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講到,我們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就是我們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2002年11月十六大閉幕,2003年1月初中央召開農村工作會議,新當選的胡錦濤總書記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做重要的講話,總書記在2003年1月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講,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強調這句話一個很大的背景是什么呢?十六大江澤民同志報告中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這樣的戰略方針,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六大閉幕之后兩個月的時間,又講出了全黨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過去依靠農民的貢獻,依靠農產品和工業品交換的剪刀差,從農業中提取積累,支持工業、支持城市發展的戰略,應該發生轉變了。轉到哪里,總書記在明確提出,轉向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從2004年到2008年的五個“一號文件”基本精神就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體現在國家通過建立公共財政,把工商業通過稅收交財政的錢,更多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投入農業,逐步加大對農業的開支。
新世紀前四個“一號文件”的效果是清楚的,糧食四年連續增長,四年增長1400多億糧食,這在歷史上沒有過。農民收入連續四年也是增長的,前三年每年增加三百多億,04年增收314億,05年增收319億,06年增收332億,去年增收553億,這在歷史上也沒有過。除了農民收入增長之外,稅免了,用農民的話說,種田不納稅,上學不交費,看病不太貴(因為有一個新型合作醫療,這些都是靠政府的投入在支撐著)。所以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另一方面是改善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這也是政府大量投入。從九十年代末,朱總理對大江大河防洪加固大堤,開始大量投入水利。為了改變農村電不足,價格高的問題,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農村電網改造。這幾年大規模進行鄉村道路的建設,基本上85%的鄉鎮都已經通了公路,而且很多都是路面硬化了。國家還一直不斷推進農村的綜合改革,主要是三大內容,一大內容是鄉鎮機構改革,第二大內容是鄉鎮財政體制改革,第三大內容建立農村義務教育資金保障機制。
總的來看,在新的階段,中央把農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同時不斷深化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型因素。
十個“一號文件”基本精神都是改革,差別在哪里,前五個“一號文件”主要靠改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那時候政府沒有多少錢,給不了農民多少錢,就是給農民一定的休養生息,適當提高了收購價格。對真正社會發展,基礎建設,政府給不了錢。而新世紀這五個“一號文件”含金量之高,過去不敢想,就是總理講的五年1.6萬億元資金進去,每年都是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增加,確確實實說明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階段,總書記也講過,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這五個一號文件,很重要的就是體現了新階段黨駕馭全局,統籌推進城鄉改革和發展非常清晰的事。
對農業要始終懷有一種憂患意識
主持人:您不愧是“三農”方面的專家,這么清晰地給我們講解,能否也給我們講一下今年“一號文件”為什么會把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放在最重要位置?
陳錫文:我剛才講到,農業連續四年增產,農民連續四年豐收,農村整個形勢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們搞農業的同志一直跟大家講不管農業形勢多好,對農業一直要懷有一種憂患意識。我們的農業應該看到三個方面,第一資源稟賦決定我國人均農業資源數量非常少,質量也不高,我國有13億人口但卻只有18億畝地。第二個方面,水利、排灌系統等,我們很脆弱,多一半的土地沒有排灌設施。第三,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齡不到8年,基本上沒有達到初中畢業,農民從總體來講受得教育不多,文化、科技水平相對來說比較低。
真正保持農業能夠穩定發展,必須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次特別強調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就是中央提醒所有黨政機關的各級干部,居安思危,盡管農業四年豐收,基礎并不穩固,今后增產難度越來越大。
怎么想辦法突破,必須是加強基礎建設,農田水利基礎建設,農業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基本支撐能力建設,整個社會向農民農業提供社會化服務的基本的能力,農產品流通的各種設施建設,機制建設,一直到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強農民的職業技能,最后還有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一連串的基礎性的工作和基本建設。
農業和自然關系很大,完全不受氣候影響不可能,但是把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了,各種基礎性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減少波動。在國家有吞吐調解有儲備狀況下,還可以通過國際上做一定的調解的情況下,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保證農產品的供給在任何情況下都比較穩定,這樣才能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