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各項主要指標快的特征明顯
●CPI控制在3%-5%是可以承受的
●我國中長期不會出現嚴重的通脹
●貨幣政策之外的調控手段要跟進
●防止需求過度收縮經濟大起大落
●三大需求穩定增長但會略有降低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并且表示,20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那么,中國為什么要把“兩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將會采取哪些措施?2008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本報記者就此與三位權威專家進行了對話。他們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陳雨露教授。
經濟走到過熱的門口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目前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勢尚未緩解。請問這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陳雨露:連續多年的經濟持續增長,使2007年經濟接近階段性周期繁榮的相對頂部區域。2007年投資加速跡象明顯,外貿增長居高不下,“雙順差”進一步擴大,外匯占款大幅度提高。在流動性過剩背景下,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股票價格高位震蕩,使宏觀經濟在虛擬層面的不確定性增強。尤其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超預期地連創新高,11月份達到了6.9%,已經成為宏觀經濟趨向過熱的明顯信號。
盧中原:的確,2007年出現的物價上漲問題比預想的要嚴重,雖然當前物價上漲總體上具有結構性上漲的特征,但是,在消費價格加快上漲的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漲幅開始提高,房價漲幅居高不下,上游產品向下游產品傳導的漲價壓力有所加大。
陳東琪:綜合看,2007年各項主要指標“快”的特征都比較明顯,與2006年前幾年相比,總體經濟轉向過熱的風險增大。一是2007年GDP增速達到11.5%,高于前幾年,而且在經過了6年持續加速增長后,這個加速增長的勢頭還沒有明顯改變的跡象。二是物價2007年以來逐月逐季遞增,二季度的三個月從3%爬升到4%、5%,最近連續4個月超過6%。三是從2007年主要產出指標來看,工業增加值1-11月累計增長18.5%,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最快的。從三大需求指標來看,2006年以前,三大指標中的投資和順差增長很快,但2007年1-11月,除投資比去年加速,增長26.8%,順差增長52.2%之外,以前增長較慢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累計增長16.4%,比2006年前各年的增速明顯加快。四是貨幣供應過多,2007年M2和M1的增長已持續幾個月超過18%和20%,信貸指標持續幾個月超過17%,貨幣信貸增長都超過了長期平均水平。
不能簡單劃定“過熱”
記者:為什么用“過熱風險”,而不直接用“過熱”呢?目前的情況與歷次過熱有所不同嗎?
陳東琪:是的,明顯不同。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統計數據看,四個時段――1978、1984-1985、1987和1992-1994年,GDP增長超過11.5%被看成是經濟過熱,2007年二季度以來GDP增速也超過了11.5%,從簡單類比看,目前經濟已經明顯過熱。但是,現在的經濟背景和前四個時段有所不同,不能簡單類比。因為前四個時段處在全面短缺時代,那時總供給不足是一個常態,現在不同了,經濟常態表現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給水平較高,總供求缺口表現為供大于求,這個缺口正在由急速增加的順差來填補。盡管2007年以來的通貨膨脹壓力要比1998-2006年大一些,但總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還沒有打破,盡管糧肉市場供求關系較為緊張,但問題不是絕對供給不足,不是產量減少,而主要是由結構性矛盾引起的。在國內總供求格局并未發生大逆轉的背景下,經濟快速增長引起的過熱壓力與前四個時段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簡單根據11.5%這個數字就認為出現前四個時期那樣的經濟過熱了。總供求是否失衡是判斷經濟是否過熱的基本依據。當然,從發展趨勢看,目前經濟已經走到了過熱的門口。
5%是經驗分析“臨界值”
記者:現在經濟過熱風險增大帶來的最大壓力是什么?
陳東琪:最大的壓力是通貨膨脹,是持續性的物價上漲。物價在較高水平上持續向上發散,不斷攀升,如果超過臨界值,超過經濟運行系統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其危害很大。
記者:超過承受能力的“臨界值”是多少?國外有沒有可參照的指標值?
陳東琪:各國的發展情況不一樣,其物價控制指標也不一樣。在2020年前全面建設小康之前的我國經濟依然是一個發展中經濟,經濟快速增長是一個必然趨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比較來看,發展中國家的GDP增速一般要比發達國家高一倍左右,其通貨膨脹率也很難控制在發達國家2%-3%的水平以下。就我國而言,當GDP增長控制在8%-11%時,要使CPI上漲率長期保持在發達國家2%-3%的水平,既不可能,也不應當,因為實現較高就業率的經濟高速增長必然會促使CPI上漲率比發達國家要高一些。從1978-2007年的經驗數據看,我國CPI平均上漲率在5%左右。當然,短缺經濟中的CPI要高于有效需求不足經濟的CPI的水平。將這個因素考慮進來,現階段我國CPI上漲率控制在3%-5%是可以承受的,5%是一個來自于經驗分析的“臨界值”,超過這個臨界值,經濟增長就會被通貨膨脹侵蝕,居民的實際收入增長就會明顯慢于名義收入增長,這會破壞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增長的持續性!
記者:2007年以來CPI已經連續5個月超過5%,其中有4個月超過6%,是不是可以說通貨膨脹的風險和危害已經很明顯了?
陳東琪:2007年比2006年明顯,2007年下半年比上半年明顯。當然,為了較為準確地判斷通貨膨脹的風險和危害,既要看靜態數據,又要看數據的動態變化,既要看眼前,又要看趨勢,要看近幾個月的月度數據是否正在演變為年度數據,如果CPI的年度上漲率達到或超過2007年7月以來的5%-7%的水平并且不斷向上發散,那就是很危險的!
經濟運行基本面健康
記者:應該怎樣看待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
陳雨露: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10輪周期中。與前9輪經濟周期相比,從2000年開始的本輪經濟周期呈現出一個新特點:以往歷次經濟周期中,上升階段一般只有1-2年,而本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到2007年底已持續8年。這表明,市場機制的引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經濟結構的升級以及卓有成效的宏觀調控,促進了經濟周期上升階段的延長。
盧中原:2007年我國經濟運行的基本面還是健康的,呈現出平穩快速增長、經濟增長的協調性有所改善、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人民得到實惠較多的良好局面。我國糧食連續4年豐收,基礎行業供給瓶頸基本緩解,產能過剩行業有所擴大,供求總格局并未惡化或逆轉。因而,保持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和穩定物價總水平的供給基礎是比較扎實的。這對于穩定社會上的物價看漲預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條件。
對于當前和未來物價上漲的影響因素,也要客觀公正地分析。在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農產品特別是食品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和趨勢性攀升,將會是長期現象。這對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民增收,將起到積極健康的作用。但如何適應農產品供求、食品市場流通格局的變化,穩定市場食品價格,是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此外,要高度重視、嚴密防范房價、股價交互上漲導致的資產泡沫對宏觀經濟穩定的潛在威脅。
要清醒看到,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得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為明顯通貨膨脹的風險比較突出。穩定社會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對總需求的調控和穩定價格的工作,絕不能掉以輕心。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國內經濟周期性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需要關注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引起的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防止市場需求過度收縮,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引起國內經濟大起大落。
調控宜把握好五個方面
記者:請教三位專家,2008年應采取哪些措施來防過熱、防通脹?
陳東琪:我理解,2008年宏觀調控的基本思路是好字優先、穩中求進,財政貨幣政策“一穩一緊”。從措施操作看,2007年貨幣政策已經適度從緊,但到目前為止貨幣信貸增長還是偏快,所以2008年貨幣政策操作還應繼續從緊一些。但是,2008年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可調余地不大,這就要求配合操作好財政政策措施,國債發行、預算安排、稅率調整,都有文章可作。
陳雨露:的確是這樣。在政策選擇上,需要各種政策工具搭配使用。從財政政策來看,應加強對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的支持力度,同時減少各級財政對基本建設項目的支持。我們看到,當貨幣政策頻繁“出擊”以后,其作用空間短時間內很難得到更大釋放,此時,其他調控手段的陸續跟進,特別是財稅手段的運用還有相當的空間。兩大調控手段并舉,再輔之以外匯和資本調控,流動性過剩問題相對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緩解。
盧中原:我個人理解,2008年宏觀調控宜把握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加強物價上漲形勢的跟蹤研究,適當調高穩定物價的預期調控目標,在穩定物價總水平的前提下,穩步推出資源價格改革。二是圍繞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增強匯率彈性,逐步釋放匯率升值壓力,更好地調節社會總需求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嚴格控制國外短期投機資本的流入。三是完善穩健財政政策。公共資源分配應繼續向改善民生傾斜,加快研究和建立資源環境稅體系,改變國民收入分配過于向資本傾斜的格局,加大向勞動者分配的比重。四是結合需求調控,以節能減排為核心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五是積極穩定樓市和股市需求,防止房價和股價輪番上漲,抑制資產價格泡沫。
穩定CPI不能靠壓低糧價
記者:近期控制通脹的政策,應當怎樣操作才是“得當”的呢?
陳東琪:一定要對癥下藥。事實上,近期推動CPI快速上漲的“邊際力量”不是糧食,而是糧食以外的“其它原因”,是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和外部輸入共同作用的結果。到2007年,我國糧食已經連續四年豐收,史無前例。2007年全球糧食產量也增長了4.6%,超過21億噸。全球和我國的糧食產量和供給都在增加,而糧價在上漲,其首要原因是前期糧價過度下跌。1974年-2005年全球糧價實際水平下降3/4,2005年以來食品漲價75%,小麥漲價更多。在這期間,能源原材料,如鐵礦石、石油、黃金、稀有金屬,還有土地和房屋等的價格都漲了好幾倍,糧食價格補漲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這可以緩解種糧農民的相對利益大幅度減少的矛盾。如果將生物燃料消耗糧食、美元貶值等因素考慮進來,會發現本次糧價上漲是“非糧因素推動”所致,不是由糧食產量減少引起的。當然,我國糧食出口退稅率調整較遲緩,使得短期糧食出口過多,助推了國內糧價上漲。因此,2008年要實現穩定CPI的目標,不能通過壓低糧價來實現。
中長期不會有嚴重通脹
記者:今后,特別是2008年,通貨膨脹的走勢如何?
陳東琪:要分時期來看。從中長期看,我國不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是因為,這幾年形成的巨大生產能力會給以后帶來巨大的供給,特別是工業制造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不但不會明顯改變,而且會由于結構改善、節能降耗以及人力資本貢獻增加和技術進步加快使得生產率提高,產生更多的有效供給,這都有利于總供求關系基本保持平衡,不會出現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那樣的工業產品全面短缺引起的高通貨膨脹。但是,農業品的供求關系會偏緊一些,這是今后CPI上漲的主要力量。從短期看,通貨膨脹的程度可能會有所提高。當然,只要調控政策操作得當,在經過一段時間后,可以將通貨膨脹控制在經濟系統和老百姓的容忍限度以內。
預計今年增長10.5%左右
記者:預期2008年的宏觀調控效果怎樣?
盧中原:從總需求方面看,隨著投資、出口調控政策的不斷完善,2008年三大需求會保持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但比2007年會略有降低。預計2008年物價漲幅會保持低水平,居民消費價格可能上漲4%左右。由于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仍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因此,預計經濟增長率可達10.5%左右。
陳東琪:“十六大”以來的宏觀調控效果非常明顯,6年來年均經濟增長10.5%左右,CPI不超過3%,這是一個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組合,同時就業水平明顯提高,因此主要宏觀調控指標都比較好。2008年,只要做到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宏觀調控,強調“好”和“穩”兩個字,在靈活操作貨幣政策措施的同時,更多地用好財稅措施,特別是通過降低出口退稅率來減少國內較為緊缺物資的出口,就可以在控制通脹的同時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