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發[2007]31號文印發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準確理解和全面把握《意見》的有關精神,確保政策順利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進行了答記者問。
問:請介紹一下《意見》出臺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奶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到1999年,我國奶業開始起步并得到較快發展,奶牛存欄由64.1萬頭增至442.8萬頭,奶類產量由136.7萬噸增至806.7萬噸。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奶業發展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2006年,奶牛頭數發展到1363萬頭,奶類產量達到3302.5萬噸,人均奶類占有量從7.3公斤增加到25.1公斤,年均分別增長18.6%、24%、22.8%。奶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對豐富城鄉市場、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積極貢獻。
去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奶牛養殖效益大幅下降,部分奶牛養殖戶虧損,個別地區出現宰殺母牛犢現象,已嚴重影響奶業的正常發展及奶業基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視這一動向,及早研究提出扶持我國奶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避免奶業大起大落。遵照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批示,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農業部等有關部門,在深入主產區實地調研、多次召開部門和地方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起草了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報經國務院審議同意后,國務院以國發[2007]31號文件正式印發了《意見》。
奶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乳品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正像《意見》指出的,保持我國奶業持續健康發展,是優化農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是促進產業進步,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增強國民體質的需要。《意見》立足于解決當前奶業面臨的困難,又著眼于現代奶業的長遠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恢復奶農信心,穩定奶牛存欄,防止奶業大起大落,促進奶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全面提升我國奶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問:近期我國奶業出現波動的原因是什么?應如何看待我國奶業的總體發展態勢?
答:近期我國奶業出現波動,直接原因是飼料價格上漲、原料奶收購價格偏低,深層次原因則是奶業各個環節存在問題的集中表現。一是養殖方式較為落后,良種覆蓋率和單產水平低。我國戶養奶牛規模小,20頭以上規模養殖僅占29%,良種覆蓋率只有44%,平均單產3.9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原料奶質量亟待提高。
二是乳品加工企業與奶農的利益關系不順,原料奶定價機制不合理。奶農合作組織發育滯后,加之鮮奶不宜儲存,奶站管理混亂,存在壓級壓價、強買強賣、克扣奶農等不法行為,奶農沒有話語權。
三是乳品加工企業惡性競爭,市場秩序不規范。全國乳品加工企業已達1600多家,大部分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布局不合理;加工能力嚴重過剩,開工率只有60%。企業為搶占市場,捆綁銷售,低價傾銷。四是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液態奶標識制度不落實。原料奶質量標準、液態奶加工工藝及產品標準不完善,復原乳標識制度未得到嚴格執行。五是消費群體培育滯后,市場開拓不力。對牛奶營養知識的宣傳和產品推廣工作力度不夠,加之受飲食結構、消費習慣的影響,我國乳品現實需求與潛在市場需求有較大差距。
對于我國奶業發展的總體態勢,我們的基本看法是:第一,我國奶業仍有很大發展潛力。雖然近年我國奶類人均占有量上升很快,但與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發達國家平均水平300公斤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奶類消費也不平衡,我國乳品消費仍有很大市場空間和增長潛力。目前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是發展進程中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的表現,而并非供大于求。第二,我國奶業發展正處在從單純數量擴張階段向整體優化結構、提高產業素質和產品競爭力階段轉變的關鍵時期,必須及時采取有力的應對措施,確保我國奶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