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中國煤炭新政:建專項基金彌補環境欠賬 電價年內上調可能性很小 -銀監會下發《指引》 規范貨幣經紀和交易行為 狠抓股市風險教育 -滬指高開接近5300點 今年兩市IPO達79家 最牛散戶疑涉內幕交易 -法制辦:電信重組或納入反壟斷管理 中移動TD放號或延至明年4月 -中國力爭十一五完成城市成片棚戶區改造 城市綠化要達"四減" -個別外企環境違法問題已引起重視 潘岳:制度建設比"風暴"更艱辛 -中國將征燃油稅替代養路費 多項收費停 車船稅與養路費不合并 -中國打擊地下錢莊繳獲現金9300余萬 銀行業總資產已近49萬億 -央行:房貸異常增長拉高中長期貸款 外資套現我房產回報超100%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行 國企將上繳紅利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1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五、保障條件

(一)政策法規

完善有關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明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公民個人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對現有政策法規進行修訂、補充和調整。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有關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法律法規中,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

——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實施細則。

——制定鼓勵和吸引境內外機構、個人獨資或合作興辦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機構的政策。

——制定表彰和獎勵政策。

(二)經費投入

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為《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切實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有關規定,各級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增長速度,并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科學素質綱要》的順利實施。中央財政根據財力狀況,逐步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各級政府要從中央財政的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落實各相關部門實施經費。各有關黨政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

——鼓勵捐贈,廣辟社會資金投入渠道。進一步完善捐贈公益性科普事業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和相關實施辦法,廣泛吸納境內外機構、個人的資金支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三)隊伍建設

培養專業化人才,發掘兼職人才,建立志愿者隊伍,加強理論研究,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進修活動,加強業務學習,全面提升在職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人員的科學素質和業務水平。

——通過高等院校和有關研究機構培養大批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專門人才;改革文博專業課程內容,為不同類型科普場館培養適應性廣泛的專業人才。

——建立有效機制和相應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在職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研究生和離退休科技、教育、傳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參加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專業和技術特長,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素質較高的兼職人才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組織予以表彰和獎勵。

——增強科技界的責任感,支持科技專家主動參與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促進科學前沿知識的傳播。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理論研究,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把握基本規律和國際發展趨勢,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實踐提供指導。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我國農民科學素質亟待提升:平均受教育不足8年
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我提出“公民科學素質”概念
科學素質行動:15年達到發達國家本世紀初水平
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中國科協著手研究制定農民科學素質教育大綱
圖片新聞: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封頂 可容納約4萬人 創四世界之最
2008—2009年國際航線分配方案公布 新開通27條歐美航線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聚焦十七大前中國人事任免
· 中國反壟斷法出臺 向壟斷說“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網絡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