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在廣東、浙江、天津、重慶、西安等省市對東西部產業轉移的狀況進行調研時發現,盡管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各種條件已經具備,但從目前來看,我國東西部產業轉移大多是零星的、企業自發進行的。
一些中西部地區和企業呼吁,東西部產業轉移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與此同時,突破“轉出地”障礙,調動東部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探索東西部互利共贏機制,已成為當前我國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些地方出于短期利益的考慮,對企業外遷并不鼓勵,產業“轉出地”存在各種障礙。
產業轉移過程中,通常認為對承接地來說,有利于經濟發展,但對產業輸出方,看法就比較復雜。特別是在現行財稅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考核評價體系之下,盡管東部沿海地區迫切需要將傳統的高耗能、低效益的企業轉移出去,從而獲得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但一些地方出于短期利益的考慮,對企業外遷卻往往并不鼓勵。
浙江省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合作處處長吳永平認為,東部地區對企業外遷、對外投資缺乏積極性,主要源于這樣的擔心:一是大量建設資金外流、稅源流失、財政收入減少;二是可能會出現外移產業“空心化”問題;三是短期內會影響當地的充分就業。在這種心態支配下,東部地方政府對企業外遷大多持不積極、不鼓勵態度。
重慶市外經貿局外資項目促進處處長蔣中全抱怨說,重慶聽說沿海某城市準備進行大規模產業“騰籠換鳥”,就組織團隊興沖沖前往洽談承接產業轉移事宜,沒想到得到回應是:“我們已經在郊區劃出很大范圍接受這些企業,外地來的招商項目免談。”
在對待企業外遷問題上,浙江省的態度有所不同,近年來浙江提出“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策略,鼓勵企業“走出去”,實現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組合。吳永平認為,東部一些地方所擔心的產業轉移的不利影響只是暫時現象,它所導致的負面效應是短暫和有限的,舊的、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被轉移出去,將為資源重新配置到新的或更高級的產業創造有利條件。
為了避免“產業空心化”,政府要做的是改善環境、搭建平臺,在引導企業對外投資的同時做好引進來的工作,提升產業結構。如杭州目前正在發展軟件、商貿業;寧波則側重發展重化工業,這些新興產業一旦發展起來將為地方經濟長遠發展提供新的基礎。
東部地區積極探討與中西部聯合建立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共贏機制。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一些中西部地區基層干部反映,國家大力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市場層面也存在產業轉移的需要,但到目前為止,成規模的產業轉移卻并未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部地方政府動力不足,東西部之間缺乏產業轉移的互利共贏機制。
目前,東部地區也在積極探討與中西部聯合建立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共贏機制,如浙江與新疆簽訂框架協議,欲在新疆已批園區中設立“浙江工業園”。蔣中全介紹,重慶也與浙江、江蘇等省的開發區多次接觸,探討能否在重慶開發區劃出一定范圍設立“園中園”,雙方共同招商,利益分成,以達到互利共贏的目標。但由于涉及財稅政策、土地宏觀調控等問題,目前各地的探索都還無法正式啟動。
蔣中全認為,在產業轉移方面,東西部地方政府特別是各級開發區攜手合作亟待有新的突破。東部開發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土地緊張、人力成本增高,而中西部的開發區則恰恰具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土地資源豐富、人力成本低等優勢。東西部開發區存在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巨大空間。
東西部省區的不少部門都提出,目前各地在探討東西部產業轉移的“園中園”等合作模式時,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分產值、分稅收”的問題,涉及到財稅體制的調整,需要國家的統籌支持。能否允許少數有條件的省區對跨區域產業合作進行嘗試,積累經驗,例如可以從國家級開發區開始,賦予其創新職能,允許探索一條東西部產業合作共贏的機制。
一些基層干部呼吁,國家應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利用資金、管理、人才等優勢與西部地區開發區進行合作開發,按生產要素投入比例分享利益,這樣既可以有計劃引導東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又可以節約企業調研費用,以獲取經濟規模效益。在這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應制訂相應措施,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和企業通過租賃、股份經營等方式在西部地區現有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內設立“區中區”“園中園”;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和企業在西部地區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區、口岸地區按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新設立工業園區,國家在用地政策上給予傾斜等。
省內“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模式值得借鑒,省際合作仍需政府部門協調和推動。
目前在省際之間搭建互利共贏的產業轉移平臺尚未有真正突破,但在一些省區內部卻已有這樣的探索,模式和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
2005年3月,廣東省政府制訂出臺了《關于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目前廣東省14個山區及東西兩翼地級市中,已有8個市建立了15個對口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已開工項目71個,到位投資額近30億元。據測算,15個產業轉移工業園按規劃全部建成投產后,將形成年產值1780億元的經濟規模,年可實現利稅128億元。
廣東建設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的關鍵,是將珠三角的優勢產業與投資所在地的資源、人才等優勢對接,同時在制度上進行創新,重新調整各地方利益。通過兩地政府“結對子”,雙方按照合作協議,由山區或東西兩翼地區政府在本地原有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中,整體或部分劃出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區,由珠三角地區政府負責組織規劃、投資、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等工作,并按商定比例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利益分成。
無獨有偶,江蘇省位于蘇南的江陰市和蘇中的靖江市合作開發“江陰——靖江工業園區”,靖江出土地,江陰出資金,開發、投資、管理以江陰為主,共建土地的收益按照雙方的股本構成分配,稅收分成上則各占一半。
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區域經濟專家陳鴻宇認為,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實行“利益共享”原則,對園區產生的稅收和各種規費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合作雙方按協議分成,從而實現了產業輸出地和承接地的“雙贏”。目前,省內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在省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突破,而要在省際之間探索“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模式,需要更高層面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推動。
相關鏈接
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構建東西部互動平臺
記者在對東西部產業轉移的狀況進行調研時了解到,一些基層干部和企業家認為,為推動東部產業向中西部順利轉移,國家應加強規劃引導,同時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構建東西部互動平臺。
2006年9月,商務部提出實施“萬商西進”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推動1萬家境外或東部企業到中部六省投資,并可延伸到與中部相鄰、條件相近的西部地區。與此同時,還計劃將贛州、郴州、武漢、合肥、蕪湖、新鄉、焦作、太原等地,培育為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基地。“萬商西進”受到各地歡迎,認為是商務部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些基層干部提出,由于中西部地區范圍大,地區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都存在著很大差距,除制訂總體規劃外,應重點制訂特殊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區域規劃、開發與保護規劃,并確定一批重點經濟帶(區)、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旅游經濟開發區、都市經濟區等;制訂若干個專項規劃,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土地及自然資源開發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城市化發展規劃等。這一規劃系統是引導東部企業參與中西部開發的重要依據。
與此同時,應進一步推動東西部省區政府間的高層會晤和工作協調機制,建立日常工作聯系,加強溝通、協商和配合。推動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運等資源協作區域的政府間合作,促進東西部結對幫扶地區、國內友好城市、開發區及高新區等互助協作區域的政府間合作。同時建立和完善投資貿易平臺,構建東西部地區公共信息平臺和專業信息平臺,幫助企業科學決策,引導東西互動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