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將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農村的城市。從昨天(10月30日)開始到明年底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深圳寶安、龍崗兩區現有的27萬農村人口,也是深圳最后的27萬農民,將全部“洗腳上田”,完成從“村里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轉換。
昨天上午,深圳召開加快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進程的全市總動員大會,一場強有力推進城市化的風暴將再度在深圳掀起。按照實施步驟,到明年底,深圳將率先成為我國全面告別農村的城市。
第二次城市化姍姍來遲
早在1992年,特區內的羅湖、福田、南山便經歷過一場城市化風雨。回憶起第一次城市化進程,深圳市委書記黃麗滿說:“11年之后才開始的第二次城市化,已經是姍姍來遲了。”
1992年,深圳擴大特區范圍,原寶安縣分成寶安、龍崗兩區獲國務院批準。在此后短短一年的時間里,特區內173個自然村的4萬農民改變身份成為“城里人”,特區內也在行政、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系統地建立起了符合現代城市要求的管理體制。“實際上,當時批準寶安、龍崗建區就意味著這兩區已經是城市了,但當時考慮到歷史的原因、基層的穩定以及發展的需要,特區外仍保留鎮的建制,沒有實現城市化。”
兩區歷經十余年的發展早已經在城市基礎設施、戶籍人口的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具備了城市化的經濟基礎。寶安、龍崗兩區現在的面貌不但與城市毫無二致,區內的絕大部分戶籍居民經濟來源也或是商業、或依靠出租屋,或拿著農村集體企業的股份分紅,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黃麗滿說:“這說明了兩區現在的村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村,村民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經濟基礎已經徹底變了,但在管理體制和機制上仍保留著城市和農村兩種管理模式。這樣的結果就造成兩區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不但嚴重制約和束縛了兩區的發展,也在相當程度上拖累了深圳的現代化步伐。”
兩區城市化條件已成熟
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推進已迫在眉睫,這成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共識。在昨天的動員會上,黃麗滿多方闡釋了深圳加快城市化的必要性:“西方國家實現城市化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中之一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村的人口逐漸地向大型或特大型城市轉移。與國內現有的一些城市相比,寶安、龍崗兩區在經濟總量、城市建設水平等方面已毫不遜色。”
據悉,11年前,兩區的農業總產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10%多一點,農村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10%。但現在兩區的農業總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已經僅有2%多,農村勞動力則已經基本消失,全部雇用外來人員生產。一切表明,寶安、龍崗兩區目前的城市化條件已全面成熟。
十項改革先經試點再推廣
盡管第一次城市化已經事隔十余年,但當年留下的一些教訓至今仍歷歷在目。“現在‘城中村’成了深圳的頑疾和毒瘤。為什么?就是當年搶建的結果,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黃麗滿說。
有過慘痛教訓的深圳將盡量避免在第二次城市化的過程中走上老路。在昨天下發的《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進程的意見》中明確了10項工作重點及政策措施,涉及行政管理、經濟管理、發展規劃、土地資源、市政建設、城市管理、戶籍與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教育、黨建等方方面面事務。這10個方面的變化將在兩區先經試點,進而全面推開。
黃麗滿強調,寶安、龍崗兩區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決防止搶種、搶建現象,避免“城中村”惡果的再度蔓延。
城市化的影響是極為廣泛和深遠的,首當其沖的就是兩區的政府基層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了杜絕有人趁亂謀取個人私利,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加快兩區城市化的進程中,嚴禁以各種手段侵吞國家和集體資產;嚴禁違法調度資金、轉移資產、私分錢物、公費旅游;嚴禁鎮、村未經批準進行借款、擔保等新的舉債行為;堅決制止非法占地、違規批地、非法轉讓土地以及違章搶種、搶建。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此次市、區兩級成立的相關領導小組都有紀檢、監察部門人員參與,擔負的便是監管職能。
專家反思
避免產生城中村“毒瘤”村民如何真正成為市民?
在昨天的動員會上,深圳市市委書記黃麗滿用“毒瘤”來形容城中村在深圳的存在。城中村是第一次農村城市化改革的“遺毒”,據初步估計,目前深圳共有村落約2000多個,其中特區內200多個,特區內共有私房30萬幢,嚴重影響深圳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素質。因為城中村的存在,深圳這個20多歲的“小伙子”已出現一般老城市才有的交通擁擠、環境污染以及復雜的社會治安等一系列社會難題。第二次城市化,必須總結第一次農村城市化的教訓,否則可能再犯歷史性錯誤。這是專家們的一致認識。深圳社會科學院楊立勛教授說:“第二次農村城市化,在第一次改造的基礎上至少有6個方面值得反思。”
思考之一
城市化改造不應只把農民房拆掉,將原來的8層變成了30層
深圳在第二次農村城市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無形的改造甚于有形的改造。第一次農村城市化改革之后,農村教育、醫療、工業設施管理全是原來一套,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管理方式沒有任何改變。應通過城中村改造來改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改變原有的社會發展模式。
思考之二
斬斷對鄉規民約的紐帶建立城市管制理念,否則就是“家天下”
借改造之機斬斷制約城市化的3條紐帶,村民對土地、血緣關系和鄉規民約的紐帶要斬斷。如果村民對土地的紐帶不斬斷,還是物業經濟那一套;如果村民對血緣關系的紐帶不斬斷,還是一個部落;如果村民對本村所謂鄉規民約不斬斷,則無法建立依法治市這樣一種理念。比如在股權再分配上男女有別,在蔡屋圍村就有A股、B股、C股三個等級之分。只有斬斷村民對土地的紐帶才可以建立一種開放性的經濟結構,斬斷村民對血緣的紐帶就可以建立一種開放性的社會結構。
思考之三
借改造之機,實現股權、村民、人口和房產等四大要素自由流動
目前農村股份不能流動,就是一個超穩定的經濟結構,村民也是不能流動的。即使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到村里工作的外來人口也不能享受村里分紅,外來人口不管學歷多高,都只能是打工仔。
思考之四
由村落真正變成城市社區,要擺脫農村社會管理的體系
借改造之機,實現四大角色的轉換。由村民轉換成真正意義上的市民,擺脫村民對地緣、血緣的依賴來參與城市經濟社會的競爭。作為城市的一分子,由村落真正變成城市社區,也就是要擺脫農村社會管理的體系。1992年實施的城市化基本上沒有改變,還是原來的一套管理模式;股份公司要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要擺脫地緣股、血緣股、家族股,讓股份真正流動起來的現代企業變成真正實現政企分開的經濟組織和市場主體;居委會要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群眾性的自治組織,現在的居委會沒有與股份公司脫鉤,實際上是股份公司下面的一個社會發展部。
思考之五
借農村改造之機,實現發展模式的4個轉型
由農村一戶一棟的宅基地模式向城市單元住宅模式轉型(如漁民村);由個人自掃門前雪的宅基地屋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物業管理模式轉變;由私房出租的發展模式向產權酒店式的經濟管理模式轉變;由物業經濟、地主經濟發展模式向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柱的多元化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思考之六
由過去的村轉變成城市社區,深圳才會有吸引力和歸屬感
社區管理要職業化。深圳社區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社會體制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領域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改革,社會管理人才遠遠落后于經濟管理人才,經濟發展不等于生活水平,GDP不等于生活質量。社區是從經濟發展轉換成生活水平的轉換器,這樣,深圳才會有吸引力,否則就會讓人感覺到深圳沒有親情,使人難有歸屬感。
新聞點評
解讀寶安龍崗城市化十大政策
黨的建設
成立街道黨工委和居民黨支部
●新設立的街道辦事處要成立街道黨工委,新成立的居委會要成立居民黨支部。居委會和股份合作公司黨組織要分設。居委會和股份合作公司以及原鎮非公有制經濟、社會組織和流動黨員的黨組織接受街道黨工委的領導。
●原屬村委會領導的民兵組織,城市化后由街道黨工委領導。
●居委會和股份合作公司可以根據需要建立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
記者點評:“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街道黨工委、居民黨支部的建立,將有利于黨更好地集中領導。
行政管理
撤銷鎮建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
●原則上撤銷一個鎮設立一個街道辦事處,一個村民委員會成立一個居委會。
●撤銷鎮建街道辦事處后,街道辦事處作為區級政府派出機構,受政府委托行使管理社會經濟職能。原鎮屬企業歸街道辦事處管理的,實行政企分開,條件成熟的可以進行改制。街道辦事處主要致力于加強社區建設和城市管理,加大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
●新成立居委會與原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脫鉤,獨立運作。其人員工資、辦公用房和辦公經費由區財政承擔,市財政適當補貼。
記者點評:村民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除了有形的城市建設,更主要在于管理體制全面城市化。這也是深圳在1992年進行第一次農村城市改造之后的前車之鑒。表面上的“換湯不換藥”,其實還是農村模式,農民也不可能真正轉換角色。
經濟管理
鎮級資產直接移交街道辦事處
●鎮級資產經寶安、龍崗兩區進行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后,直接移交給街道辦事處,防止公有財產流失。嚴禁以各種手段侵吞國家和集體資產,嚴禁違法調度資金、轉移資產、私分錢物、公費旅游,嚴禁鎮、村進行借款、擔保等新的舉債行為。
●新成立的居委會對原村委會和原村小組集體經濟進行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形成具有法律效應的資產評估報告和驗資報告,將原村委會和原村小組集體經濟組織的所有財產等額折成股份組建股份合作公司,股份合作公司原則上設立集體股、個人股。集體股指設立股份合作公司時由集體財產折股后留歸全體股東所有的股份。個人股指設立股份合作公司時由集體財產折股后分配給原村民的股份,原村民因此成為股份合作公司的股東。
●集體股權收益主要用于為原村民購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改善和維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原村民的福利等方面。股份合作公司股權收益的分配、股權繼承等有關事宜,由各股份合作公司在法律框架內自行決定。
記者點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深圳第一次農村城市化改造之后的漁民村,改造的只是從原來立體的一棟樓變成了平行的一層樓,只不過看上去好看了一點,一套留給自己居住,其他9套出租,最后還是過去的那種物業經濟,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管理方式一點沒有改變。
發展規劃
構筑特區內外一體化城市體系
●堅持規劃先行和統一規劃。兩區按建設國際化城市標準,對城市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規劃進行重新修訂,實現功能組團和城市片區間的協調發展,構筑特區內外一體化的現代化城市體系。
●優化產業結構。寶安區要建成高新技術產業、先進產業、加工貿易、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基地;龍崗區要建成高新技術和先進工業產業出口加工基地、現代物流業基地和濱海旅游基地。形成寶安、龍崗與特區相互促進。
記者點評:深圳乃“彈丸之地”,總面積僅為2020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可開發土地都分布在寶安、龍崗兩區。深圳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不把寶安、龍崗兩區納入整體規劃,建設國際化城市只能是一句空話。
土地資源
村集體土地轉為國家所有
●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化為城市居民的,原屬于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轉為國家所有。市、區規劃國土部門對農村集體土地進行清理。
●非農建設用地(包括村民宅基地和工商用地)未達到市政府規定標準的村委會,國土部門要一次性留足。但必須按照工業進園、農業進基地、住宅進社區的原則,統一規劃和建設。
●村委會集體在政府劃定的工商用地上已建設的合法建筑,土地性質合法轉為國有。國土部門根據具體用途確定土地使用權年限,重新辦理土地房產證,并按照甲種土地標準征收土地使用費。
●堅決制止非法占地、違規批地、非法轉讓土地以及利用城市化之機違章搶建、搶種的行為,一經發現一律嚴肅查處。
記者點評:農民的定義與土地密不可分。只有斬斷村民對土地的紐帶才可以建立一種開放性的經濟結構。
市政建設
三年過渡后區政府統一管理
●實施城市化之后,寶安、龍崗兩區對由各村委會建設和管理的市政公共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實行3年過渡過期,過渡期內由股份合作公司負責維護、建設和管理,并負擔治安、環境衛生、社區管理等費用;3年后由區政府負責維護、建設和管理,并負責相關費用。
●村委會經批準的非農建設用地范圍內和村民居住區內的公共設施,城市化后仍由原投資者或業主使用、建設和管理,并負擔相關費用。
記者點評:農民“洗腳上田”,市政設施當然由政府統一維護、管理,這讓人拍手叫好!
城市管理
警力不再按戶籍人口配備
●加強寶安、龍崗兩區公安一線執法力量。根據管轄區域范圍、人口規模來確定警力規模和派出所的布局。原鎮總警力可以適當增加,同時搞好派出所之間管轄范圍的銜接工作。
●寶安、龍崗兩區行政執法部門根據實際在新設立的街道辦事處派駐城管行政綜合執法人員。
記者點評:一直以來,按戶籍人口配備警力明顯不適合深圳實際情況。
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外地來深務工人員大大超過戶籍人口,寶安、龍崗尤其突出。人太多,警力太少,這是關外治安太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戶籍和計劃生育
最后27萬農民一次性“農轉非”
●農業戶口村民一次性辦理“農轉非”手續,轉為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
●農業人口的育齡夫妻,如果只生育一個孩子是女孩,從村委會改為居委會之日起,4周年內按間隔期再安排一個生育指標;本人自愿將戶口遷出居委會,在戶籍遷移時雖已安排生育指標但未懷孕的,取消該生育指標。
記者點評:深圳農村經濟結構基本實現第一產業為主轉變為第二、三產業為主,全市最后27萬農民早就不再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因此,戶籍的轉換帶來的最大變化將是福利、保險等帶有城市化的特征,而不是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
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
“農轉非”后參加養老及醫保
●城市化后,寶安、龍崗兩區符合年齡條件的原村民均按城市企業員工標準參加深圳市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農業戶口村民轉為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后,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符合就業條件的原村民可在全市范圍內應聘就業,市、區勞動部門對轉制后的村民就業進行規劃。
●市、區勞動部門要加強對原村民的就業培訓。
記者點評:1992年深圳第一次農村城市化改革,其實質上只是有形城市的轉變。農村變成了城市,村民變成了市民,但教育、醫療、養老等均沒有納入城市化管理,最終導致“城中村”變成具有明顯深圳特色的“毒瘤”。這一次城市化,明顯吸取了第一次農村城市改革的教訓。
學校教育
村辦小學可無償移交區政府
●寶安、龍崗兩區原屬鎮政府承辦的學校統一移交給區政府管理。
●村委會投資建設的小學,清交核資后,由區出具證明,承認股份合作公司擁有的產權,經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后,無償移交給區政府管理;不愿意無償移交的,實行清產核資,按凈資產折股,原投資者(包括政府)按所持股份參與學校的運作和管理,并按其所持股份份額負擔資金投入或享有相應的投資收益權,實行社會辦學。
記者點評:可以想見,將村辦小學無償移交給政府會遭到一些抵觸。試想,誰愿意將自己擁有的東西拱手相讓。但道理并非如此。事實上,村辦小學大多為外來子女而設,整體經營并不太好,條件簡陋。與其勉力維持,還不如直接移交政府,不僅緩解經濟壓力,而且能為小孩九年制義務教育準備更好的條件,一件于己于人都有好處的功德事,何樂而不為?
《南方都市報》 2003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