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理論的其他流派
現代化理論的六個流派集中反映了現代化研究的主流觀點,但不是全部觀點;其他的理論和思想還很多。這里簡要介紹四種理論(表2-11)。其中,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全球化理論和繼續現代化理論與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
1、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國際政治經濟理論。它試圖用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的依附關系,來解釋邊緣國家的欠發達現象,并把欠發達歸咎于外部原因(圖2-10)。依附理論文獻豐富,支派眾多,但迄今為止,尚沒有系統的理論表述和完整的理論結構。在現代化理論譜系中,依附理論的地位和作用是有爭議的。歷史經驗表明,不同國家不太可能齊步走,世界現代化過程必然伴隨發達和欠發達現象。發達國家是現代化國家,欠發達國家是非現代化國家。既然欠發達現象是現代化的一個客觀事實,那么,關于欠發達現象的理論解釋,作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分支理論,應該說是可以成立的。
(1)依附思想的興起
在過去300多年里,欠發達現象普遍和持續存在。雖然關于欠發達(underdevelopement)沒有統一定義,但一般而言,欠發達是指國家發展水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一種狀態;造成欠發達的原因是多樣的,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如何解釋欠發達現象,是發展經濟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面臨的一個課題,也是被經典現代化理論忽視的一個問題。經濟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不發達學說”等,對欠發達問題有不同解釋;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依附理論取代結構主義,成為對第三世界不發達的最重要解釋(吉爾平 2006)。
(2)依附理論的觀點
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現的依附理論,是經典馬克思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一種混合物。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分析:(1)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性質和運動;(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或聯系;(3)依附國本身的內部特征。根據多斯桑托斯的觀點:“所謂依附,我們指的是若干國家的經濟受到它們所依從的另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擴大的制約。”依附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運動規律和經濟矛盾,迫使資本主義向世界經濟中的欠發達外圍擴張;由于母國消費不足和利潤率降低,資本主義國家必然控制和剝削欠發達國家;這就導致工業中心和依附性外圍之間的等級統治結構。雖然依附理論形形色色,但有一個共同認識:欠發達國家之所以不夠發達,主要源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外部力量,而非源于這些國家政策本身。欠發達國家的不發達和資本主義的發達,都是國際資本主義擴張的結果。這種歷史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國際經濟和政治權力平衡繼續傾斜,有利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盡管在絕對意義上說處于依附地位的欠發達國家也在前進,但在相對意義上說,它們始終是落后的。關于造成不發達的機理存在不同觀點,如剝削論、帝國主義疏忽論和依附性發展論等,但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資本主義造成了不發達,依附造成了不發達(吉爾平,2006)。
北京大學尹保云教授認為(2001),依附理論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其一,結構主義依附理論,以普雷維什等人為代表,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中心—外圍”依附關系,它們之間的國際貿易是不平等的,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其二,激進的依附理論,以弗蘭克、阿明等人為代表,被認為是新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發展理論中的反映,認為是資本主義造成了欠發達,主張外圍國家與中心國家脫鉤,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其三,依附發展理論,以卡多索、費爾南德斯、埃文斯等人為代表,強調國家的作用,認為發展中國家在“依附”條件下可以獲得發展。
(3)依附理論的局限
依附理論所描述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它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① 依附理論主要以拉美國家的現代化的不成功經驗為基礎的。它過分強調了拉美國家的經驗,忽視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② 與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經驗不符合。東亞國家如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在幾十年前還是第三世界的成員,現在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③ 過分強調發展的外部因素,相對忽視落后的內部原因。把欠發達現象完全歸咎于資本主義和外部原因,有失偏頗。④ 過分強調依附的負面效應,忽視依附的正面效應,如國際援助和技術擴散等。⑤ 忽視資本主義擴張的客觀進步意義,資本主義擴張伴隨著工業文明的擴散。⑥ 缺少系統的理論體系等。
2、世界體系理論
世界體系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種有廣泛影響的理論。它試圖用中心—半邊緣—邊緣地區的依附關系、世界勞動分工和階級沖突等變量來分析世界體系的歷史演變,從而解釋16世紀以來的世界發展史(圖2-11)。世界體系理論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勒斯坦和霍普金斯等。
關于世界體系理論與現代化理論的關系,目前沒有統一認識。世界體系理論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對現代化理論持批評態度(Wallerstein,1976)。現代化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都試圖解釋過去300年的世界史,經典現代化理論是從國家層次上解釋的,世界體系理論是從世界體系層次解釋的。從現代化研究的角度看,兩者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是不同的,但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現代化是一個世界運動,必然導致世界體系的變化,世界體系的變化必然影響國家的現代化,但是,經典現代化理論本身沒有世界體系層次的分析。考慮到現代化過程必然導致世界體系的變化,建立關于現代化過程的世界體系的理論解釋,作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分支理論是可以的。當然,世界體系理論和依附理論一樣,都是一種獨立存在和自行演變的學術思想。
(1)世界體系理論的興起
世界體系理論的興起與經典現代化研究和理論批判緊密相關。在20世紀50和60年代,現代化理論認為,如果發展中國家按照現代化模式發展,就能趕上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在60年代后期,有些學者發現,一些按照現代化模式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如拉美國家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現代化運動,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都沒有取得成功;非洲國家的現代化更是困難重重。有些學者開始質疑把現代化作為普遍發展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70年代西方學術界掀起一股反“現代化理論”和反“西方化”的思潮。國際環境運動的興起,促進了反“現代化理論”觀念的傳播。在20世紀60年代,沃勒斯坦研究了非洲國家如加納的發展,認識到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并開始對其進行批判。70年代初沃勒斯坦開始推出多卷本的《現代世界體系》,把發展中國家納入到世界整體發展中進行系統研究。
世界體系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依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皮爾遜,巴斯亞里安,2006)。它采用了依附理論的核心—邊緣的分析概念,增加了半邊緣地區,認為核心國家和邊緣地區的關系是依附關系,在本質是剝削關系。西方學者把世界體系理論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分支(皮爾遜,巴斯亞里安,2006)。世界體系理論確實包含馬克思主義的許多觀點,如剝削和階級沖突等。沃勒斯坦認為:“世界經濟基本的政治現實就是一種不斷變化形式的階級沖突:公開的階級意識與種族—國家意識的對立,國內的階級和跨國的階級的對立。”
(2)世界體系理論的觀點
世界體系理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理論。沃勒斯坦把它分為10個方面:① 周期和趨勢,②商品鏈,③ 霸權和競爭,④ 地區性和半邊緣性,⑤ 融入和邊緣化,⑥ 反體系運動,⑦ 家庭,⑧ 種族主義和性,⑨ 科學和知識,⑩ 地緣文化和文明。這些方面歸納起來涉及三個層次,分別是世界經濟體系、世界政治體系和世界文明(王正毅,2006)。
① 世界經濟體系。沃勒斯坦在《現代世界體系》前三卷中分析了世界體系和世界經濟體系。他認為:“世界體系是一個社會體系,它具有范圍、結構、成員集團、合理規則和凝聚力。世界體系的生命力由各種沖突構成。”
② 世界政治體系。沃勒斯坦認為,世界經濟體范圍內存在多個政治體系,它們保證了資本主義能夠一直興旺。
③ 世界文明。沃勒斯坦認為,當我們將文明看成是不同習慣、結構和文化而討論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時,我們應該將其放在一個歷史體系中來分析。自牛頓力學產生以來,追求科學是文明的象征。這一思潮伴隨英國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文明,這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文明上的表現。對于核心國家創造的科學文明,邊緣國家處于兩難境地,很難作出有效的反應(王正毅 2006)。
(3)世界體系理論的局限
世界體系理論從世界體系層次分析世界發展的歷史,無疑是有意義的,是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重要補充。它的局限性主要有:① 中心和外圍國家的劃分沒有定量標準;② 著重從世界體系角度分析世界發展,相對忽視了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作用;③ 概念比較混亂,理論自身的矛盾比較多;④ 世界體系層次分析不能反映世界發展和現代化的全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