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還沒有人從事地震矩張量反演和震源破裂過程研究時,陳運泰就率領研究小組開始這方面的基礎研究。當時國內相關研究領域至少落后西方國家10年。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陳運泰領導的這項工作已迎頭趕上了西方發達國家同類研究工作的水平。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當天晚上他的研究集體就向主管部門匯報了他們測定的汶川地震的震源機制和地震釋放的地震矩,次日清晨就向主管部門匯報了地震的時空破裂過程,包括斷層的長度,地震的破裂時間、破裂過程以及地震可能造成的重災區的位置等。這些測定結果在震后救援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為數月以后完成的現場考察結果所印證。在隨后的幾天內,該研究小組對這次地震作了更為詳細的分析,報道了震源機制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等,為科學認識這次地震的發生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信息。
自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以來,陳運泰領導的研究集體主動承擔了快速測定國內外重要地震的震源機制和震源時空破裂過程的工作。按規定獲取數據后2小時內測定并上報地震的震源機制解或矩張量解,5小時內測定并上報地震的時空破裂過程。據悉,僅2009年,這個研究小組共發布包括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地震,以及最近剛發生的海地地震在內的28次地震的矩張量解報告,還有10次地震的震源破裂過程報告。目前,該研究小組正在對這些資料進行更為詳盡的分析。
劉闖在獲悉陳運泰領導的研究集體的情況后,立即與他聯絡,將有關信息迅速傳遞到聯合國減災委,主動為聯合國減災委提供可供救災決策參考的信息。
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劉闖表示,目前自己所得到的信息仍很有限,希望我國有更多的科學家參與國際性研究活動并加入國際科技組織。她說:“發展必須有全球視野,不僅要研究自己,也要研究他人,因為發展需要科技作為支撐和底蘊。”
目前,劉闖已在國內率先建立世界資源研究團隊,研究如何使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取得雙邊或多邊的共贏發展,使科學研究更具戰略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