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地震發生后,中國科學家迅速投入到支援海地人民的抗震救災行動中。中科院院士陳運泰領導的研究集體立即從全球地震臺網(GSN)下載寬頻帶地震波形資料,進行快速反演,并分析出這次地震的特征。目前,他們的分析結果已通過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促進發展中國家數據共享與應用全球計劃執行委員會共同主席劉闖,迅速傳遞到聯合國減災委員會。
陳運泰介紹,在震后約2小時46分鐘左右,即北京時間1月13日8時39分,該研究集體從全球地震臺網獲得的資料中快速反演得出并公布了表征這次地震震源特征的測定結果:矩張量解;在震后約5個小時,即1月13日11時左右,成功反演出有關這次地震破裂過程的詳細情況。
他們得到的矩張量解表明,這次地震是一次以沿斷層走向滑動為主的地震,即走滑型地震,地震的震級為矩震級MW7.1。地震發生在近東—西向的斷層上。這一斷層走向為247度,傾角為69度,滑動角為2度。從地震破裂的時間過程來看,這次地震的破裂過程大約持續了22秒,但大部分地震矩和能量的釋放都集中在前10秒;從破裂(斷層錯動)的空間分布看,這次地震的破裂主要分布在震中以東約10千米至震中以西約18千米的范圍內,并從接近地表處延伸至地下約30千米深處,即破裂長度約28千米,寬度約30千米。斷層滑動以左旋走滑為主,具有少量的逆沖分量,與加勒比板塊相對于北美板塊沿近東—西向的走滑邊界朝東—略朝上的運動一致。
從整體上看,雖然這次地震破裂面的面積不大,但滑動量和滑動速率都很高。最大滑動量達5米,最大滑動速率達到3.7米/秒。“應力降”,即釋放的應力很大,其最大應力降達120兆帕。這意味著這次地震的能量以非常高的密度在一個狹小的區域內集中釋放。再加上震源又比較淺,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從而對正好坐落在近東—西向的“恩里基約—芭蕉園”斷層帶(Enriquillo-Plantain Garden fault system)上的海地首都太子港地區的地表設施造成了極具毀滅性的破壞。但地震的主要破裂并未明顯穿透到地面,位于地面以下的地震破裂激發的波動傳播到地面時已經歷了一定程度的衰減,這有助于減弱地面運動的激烈程度,即減弱了“地震烈度”。倘若不是這樣,地震造成的破壞恐怕要比目前的情況還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