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焉耆——于闃道,《佛國記》中記載了晉代高僧法顯去天竺(印度)求經的路線。他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的張掖、敦煌,到達位于羅布泊地區的鄯善,記載當時羅布泊以東三龍沙(庫姆塔格沙漠)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當時的樓蘭“其地崎嶇、瘠薄”。由善鄯再到烏夷國(今焉耆),然后由烏夷國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到達于闐(今和田)。依今天的形勢看,當時法顯經過的路線是由焉耆先到沙雅。過塔里木河平原,當時塔里木河河網發育,曾在塔里木河南岸沙漠發現3條干河道,并有烽火遺渣,灶灰土,陶片為紅色,當為唐代遺物,說明在唐之前必有人類活動。然后由沿克里雅河分出西支南行,當時克里雅河與塔里木河相連通。順著這條路線走雖有沙漠分布,但沿途多有河道,不會發生斷水。因此,根據現存歷史文獻記載,法顯就成為我國第一個從東北向西南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人。
對于抒彌——龜茲道,《西域水道記》中記載,克勒底雅河“北流三百里入大河”,“克勒底雅河”即克里雅河,“大河”即塔里木河。實際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克里雅河西支大約在400年前曾流入塔里木河,于是在古代沿克里雅河行成一條南北貫通塔克拉瑪干的交通路線就成為可能。《新疆圖志》(1910年)中也曾講到克里雅(于田)與沙雅之間有交通來往。謝彬的《新疆游記》中也詳細記載了這條路的通行站點和里程。1896年斯文·赫定南北向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就是沿克里雅河,沿著這條道走,在沙漠中還可找到可供飲用的水。
通過以上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古代交通路線的記載,可知在這五條路線中有東西向的兩條路,通行十分困難,南北向的兩條道路通行較易,東北—西南方向的一條,介于兩者之間。這是由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受古水文網的分布影響。發源于昆侖山的河流進入盆地都是南北流向,所以南北向通道可沿河道通行,即使沒有古河道的地方,沙丘高度也相對低。而在古河道之間,多是復合型沙壟、壟狀復合形沙山或復合型新月形沙丘鏈,沙丘相對高度可達50~150m,所以通行就很困難。這可為沙漠公路選線提供借鑒,即公路主干線以南北向布局為好,翻越高大沙丘少,沙害相對較輕,修路較易。而東西向布設公路,需翻越的高大沙丘多,修路難度大,沙害相對也要大。未來,塔克拉瑪干沙漠若再建公路,建議沿和田河和克里雅河這兩條過去的通道修建。
樊自立說,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豐富,石油儲量229.8億噸,天然氣11.4×1012m3,油氣儲量約占全國陸上油氣儲量的20%。目前已探明的油氣田為22個,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由于勘探程度低,今后還可能有更多的油氣田發現,是我國能源的重要戰略接替區。要在沙漠中勘察開發石油,必須修筑公路,目前以沙漠公路為主軸,修建了公路(有的是簡易的)通往各較大油田。由且末到塔中的二級干線也已通車,由塔中通向克里雅河下游三角洲的公路已完工,建議再將其向西延伸到和田西側的瑪扎塔格,這一段沙丘較低,筑路較易;然后沿瑪扎塔格山南麓山前沖洪積扇,地勢平坦,無沙害威脅,可達麥蓋提通往喀什。已停修多年的由阿克蘇通往和田的公路于2006年完工,這樣就可形成“兩縱一橫”的主干線,隨著油氣勘察開發的進展,可能修建由沙雅至于田的公路,形成“三縱一橫”,再加上由干線通往各油田的支線,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一個相對較稠密的公路網是有很大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