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 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
翟志剛成功出艙 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實錄]
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 中國宇航員首次太空行走[組圖]
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圓滿成功 帶著夢想起飛[組圖]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李惠子 李志暉)中國航天專家28日在北京說,神舟七號返回艙當日傍晚返回大氣層時,將穿越無線電信號中斷的“黑障”區,這如同“親人在外,電話總打不通,心里當然緊張”。
著陸場系統醫監醫保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梁琦在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新聞中心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返回艙距地球約100公里,飛船表面和周圍氣體摩擦產生巨大熱量,在飛船表面形成的高溫等離子氣體層將屏蔽電磁波,使飛船在約240秒的時間內暫時失去與地面的聯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黑障”現象。這對飛船的性能和航天員的心理、生理都是嚴峻考驗。
他說,“黑障”區的長短與飛船下降速度有關,速度越快,“黑障”的延長時間相對長一些,速度慢些,“黑障”的時間就短些。“神七”飛船返回地面需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和著陸階段。“黑障”發生在再入大氣層階段。
“飛船在第五圈變軌后,著陸場和飛船軌道是定的,落地的時間應該是很準確的,應該是17時40分左右著陸。”他說,航天員在出艙前還要進行重力再適應,以適應地面環境,時間因人而異,一般在20到40分鐘之間。
梁琦說,由于在地球的重力環境下,行走等姿勢的控制都是由身體的神經系統來控制,人的神經系統適應能力很強,到了太空后,由于重力影響減小,下肢血液的需求減少,心血管系統向下肢供血量減少,因此大量的血涌向頭部,航天員到太空后感到頭部血液比較多,開始時臉比較通紅,這有太空環境的因素。
“從太空回到地面是一個逆過程,神經系統重新調整血液分布,為腿部供血。”他說,落地后,需要首先讓航天員克服站立耐力下降問題,要連續進行幾次站起和坐下,血管從萎縮到擴張,直到自己能夠站起。
梁琦說,航天員落地后進行的體檢包括采血、測心電圖,以及更衣、吃飯、喝水等生活日常照理,重要的是補充體液,“人在太空對體液的需求變少,多余的體液會排泄出來,相當于一個脫水狀態,落地后在艙內就要開始補充體液和電解質,醫監醫保環節還要繼續補充”。
他說,“神七”考慮到航天員出艙需要在一個比較長的測控弧段,而且要在迎光面,所以選擇在晚上發射,傍晚歸來。
“內蒙古今天的落日時間大概在6時20分左右,飛船回收時間大概在5時30分至6時之間,太陽還沒落山,單純就搜索來說,問題不大。”剛在內蒙古進行過飛船落地演練的梁琦說,飛船上還有閃光燈,在2、3公里范圍內可以看見,直升機上也安裝了探照燈,空中分隊攜帶有照明設備,以應對搜索時間比較長且持續到夜間的情況。
他說,如果時間比較晚,航天員會被安排在著陸場附近住一夜,第二天再轉運到北京。著陸前,航天員會和地面的教練員進行通話,教練員會再次強調返回的注意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