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作為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第二期畢業生,王助(如圖)、巴玉藻、王孝豐3人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世紀末 到20世紀初,“西夷之長,救中國之短”,是所有中國年輕人最熱切的期盼,王助也投身其中。
王助等人畢業后,正趕上袁世凱稱帝風波,他們的公費留學款項全無著落,無法立即回國。正是窘境中,王助得到了進入波音的機會。
美國波音公司的創辦人威廉·波音原本是西雅圖市的一個木材商。1916年7月,威廉·波音與一個熱衷于航空事業的軍官威斯特夫成立了太平洋航空器材公司。1917年,威斯特夫跟隨美國海軍參戰,不得不選擇離開。威廉·波音于是將公司更名為波音。威斯特夫與王助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同班同學,由于他的離開,威廉·波音急需尋找一名航空技術方面的人才,來填補威斯特夫的位置。于是,王助被推薦進入了當時規模并不大的波音公司。王助的到來,被視為“天降貴人”,他很快就被聘為波音飛機公司第一任總工程師。
盡管威廉·波音和威斯特夫造出了B&W-1型水上飛機,但一直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況。當時,飛機的主要購買者是美國軍方。他們發現這種飛機起飛與降落的成功率很低,根本達不到軍方的標準。王助很清楚B&W-1型飛機的缺點,而他的目標就是要提高飛機起降的成功率。為此,王助設計出一架有著雙浮筒雙翼的B&W-C型水上飛機,成功地通過了美國軍方的測試。美國海軍部一次就訂購了50架。
這份訂單為波音公司帶來了57萬美元的收入,是波音發展史上最需要的第一桶金。憑借著王助的出色才能,新成立的波音公司開始站穩了腳跟。按理說,王助可以留在美國,繼續拓展飛機制造領域;作為波音公司的元老,他也可以累積大量的個人財富。但是,他卻在B&W-C型水上飛機剛獲得商業成功的時候,轉身回到國內。事實上,王助是“憤然”回國的。在美國時,他受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盡管B&W-C水上飛機的設計、制造都出自王助之手,但在進行飛行測試時,美國方面卻不允許王助進入測試場地,擔心他會偷學“美國最高航空技術”。
這種明顯針對中國人的歧視,使王助極為憤怒。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
王助等人回國后,強烈要求北洋政府籌款創辦飛機制造廠。1918年2月,中國首家正規的飛機制造廠——馬尾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成立,王助被任命為副處長。1919年8月,王助與其好友巴玉藻為海軍設計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1號”初級教練機。其后12年間,海軍飛機工程處陸續設計制造出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飛機15 架。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決定在成都建立中國航空研究所,王助任副所長。
解放戰爭后期,王助遷居臺灣。由于他“出身”的海軍水師學校隸屬于北洋海軍系統,這樣的背景使他始終未能得到蔣介石的重視,只在成功大學教書。1965年3月4日,王助在臺南病逝,終年73歲。(蕭師言 據《環球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