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透明度獲大進展
日報:現在人們非常關心救災過程的透明度。
沃森霍夫:就海地來說,此時此刻還很難判斷跟蹤追查機制的優劣,我們必須等待一段時間,在研究報告之后才知道是否符合事實。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在過去10年的發展中,跟蹤追查機制在提高透明度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尤其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應該注意的第二件事就是,為了實現透明度,籌集和分發捐贈物資的所有機構和人員都必須參與其中并共享信息。只有各方都愿意提供信息且通力合作,這些報告才能有理想的結果。
日報:你研究了多次地震救災,從1999年的哥倫比亞地震至今,10年間救災供應鏈有了怎樣的進步,我們在哪些方面缺乏應對經驗?
沃森霍夫:十幾年前,也就是1999年1月25日,哥倫比亞的咖啡產區發生了地震,在災后72小時的應急響應中,政府和人道主義機構之間欠缺協調。相比之下,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地震后,人道主義協調體系使用群集系統在24小時內做出了響應。
群集系統最初是2005年在一份國際人道主義響應的評論中提出的,作為“通過建立合作關系,彌補不足并提高人道主義響應有效性”的一種途徑。群集系統包含:后勤、醫療、食品、收容所和非食品類物資、水、衛生及保健,這些均已在海地發揮作用,及時響應災區需要。
我認為,在當地開展更多準備工作對于我們面臨未來的災難是至關重要的,無論災難發生在海地還是在未來可能遭受巨大災難的其他地區。
日報:確實,現在大量缺乏的是災害之前的準備和培訓,不過現在捐助者往往還是要求他們的捐助資金直接用于受災者身上。
沃森霍夫:將資金用在何處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投資在準備工作上,減少對人們的影響并降低救援工作的總成本,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在周期性災難地區,例如颶風帶、洪泛區和地震帶,尤其如此。
但捐贈者想要看到結果,而直到地震發生之前,要體現出準備工作的價值是很難的。個人捐贈者希望的是撫養小孩或建造自動飲水器。要捐贈者提供資金修建一個裝滿藥品的新倉庫或在可能瘧疾肆行的雨季提供蚊帳是一項很有挑戰的工作。
在海地我們在這方面也取得了進展,聯合國設立了一筆周轉基金(CERF),以備人道主義機構在災后提供及時響應但缺乏足夠資金時使用。不過請注意,只要海地的災情繼續下去,還有很多其他矛盾和危機需要支援。作者:胥會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