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救援10年間:從72小時到24小時的進步
海地尚未從地震的肆虐中得以喘息,智利8.8級地震又令近800人喪生,此刻,對于流離失所的受災人群,救援力量的迅速抵達并發揮作用無疑是最寶貴的。
在現代社會,災難發生的那一刻,通常外界大量的救援力量和物資就開始準備集結,整個救災供應鏈開始運轉起來。那么,如何讓來自于不同人道主義組織和企業,甚至個人的品種繁多的物資更有效率地抵達?如何分發到最需要的人群手中?這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人道主義研究項目負責人盧克·凡·沃森霍夫(Luk Van Wassenhove)教授多年來一直研究的課題。
日前,沃森霍夫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書面專訪。
自發救援并非最佳方法
第一財經日報:近年來地震頻發,智利剛剛爆發了8.8級強震,海地地震也已過去一個多月。目前海地的救災供應鏈運行如何?最大的困難在哪里?
沃森霍夫:與最初幾周不同,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救援物資如何送達海地,以及如何分發給需要的人們。救災供應鏈已經逐漸完善,已到位的有限物資和資源也能更好地協調。例如,通過一個優化體系來確定哪些物品將被送往目前的行動基地圣多明各或太子港。同時,公共倉庫系統和公共地面運輸系統能促進所有救援物資的流通,并緩解小型非政府組織在租借卡車或尋找存儲空間方面的困難。
但目前還很難預測在未來的幾個月里,海地會不會發生讓目前的困難局面雪上加霜的事件。
日報:海地和智利兩國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有不小的差異,相比較而言,海地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狀況是不是對災難救援供應鏈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說,一些人對不同國家的救災行為進行了政治化的解讀?
沃森霍夫:海地地震的破壞程度造成了救援瓶頸,延誤了國際救援的到達。大多數瓶頸都是由低劣的建筑質量和當地基礎設施匱乏引起的。人道主義組織已經提前預備了救援物資應對颶風或其他季節性緊急事件,但是他們必須依靠當地的倉庫和道路才能分發運送這些物資。而這些倉庫和道路都在地震中遭到了破壞。
在最初幾周,使情況更加棘手的正是大量涌入海地的國際救援人員和部隊,但他們的到來又是海地所急需的。考慮到災難的破壞程度和有限的當地機制,引入這些救援是必需的。有數千人都是首次來到海地,都在想方設法地深入了解這個遭到破壞的國家。與當地的災民一樣,這些外國人士同樣必須在自己一無所知的斷瓦殘垣中尋找棲身之地和食物,同時還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政治需要時間發揮作用,而議程也需要時間來完善,相對應急階段,政治在重建階段更加適時。與緬甸的情況一樣,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會阻止他們的災民接受救援。相反,在海地,假如總統府和其他部門還幸存,我想他們會提出出色的應對措施。時間將證明一切。
日報:總有很多好心人在災難中提供幫助,但未必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如何才能把這些自發性援助更好地納入供應鏈管理中去?
沃森霍夫:這是供應鏈面對的主要問題。有些人自發捐助,有些人設法自行提供人道主義救援。這些響應出于自愿,但是欠缺組織,通常只會產生瓶頸,造成延誤和浪費。
其實最理想的方式是聯系一個自己信任且能夠為您的捐助提供渠道的組織,從而有助于滿足各類需求。參與食品募集活動、捐款、向目前在救援現場的國際救援機構提供物資,以及預先達成寄送捐贈物資和接觸災民的協議,這些都是最佳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