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龍鬧海”亟需整合
“國內海洋研究機構不但魚龍混雜,而且機構林立、各自為戰,沒有發揮出整體的效應。”大連艦艇學院從事海洋政治研究的林教官對《國際先驅導報》指出,這些專門性的海洋研究機構自身就非常脆弱,又有什么能力去普及海洋知識、引導民眾的海權意識?
林教官指出,一個國家公民的海權意識水平取決于國家的海洋科研實力,“海洋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領域,一個不具備基本的海洋科學常識的人,他對海洋的認識注定是停留在大海浩瀚或波濤洶涌的層次上,不會有真正的海洋意識”。據介紹,日本官方背景的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在人力、技術、儀器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且與民間機構互動形成了一套海洋產學研系統。日本海洋科研機構也承擔了提高國民海洋意識的社會責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中國海洋研究機構廣泛分布在教育部、交通部、海洋局、氣象局、海關等多個部門內部,“群龍鬧海”難以形成大兵團作戰的合力。此外,海洋科研過于側重水產養殖、礦產開發、航海測繪等傳統的技術領域,在海洋政治研究、海運管理和海商法等社科研究領域則非常脆弱,“以致每次發生國際海上權益糾紛時,政府和企業都要滿世界的‘懸賞’找專家咨詢。這些機構本身的工作都應付不過來,就別提承擔提高公民海權意識的社會責任了。”
海權意識呼喚理性思維
“近代中國屈辱史,很大程度上來自海洋,目前,我們的安全威脅來自海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近年來,中國所屬海域連續遭到周邊國家的蠶食。
在中國生活近四年的佐藤俊彥認為,中國人并不缺少維護海洋權益的熱情,缺乏的是總體的戰略和理性的思考。“每次同周邊國家發生海域糾紛時,都會引起一片憤怒聲,但卻很少采取有效的行動。中國民眾對強大海軍和航母的追求也近乎癡迷。”佐藤表示,他非常理解中國民眾的心情,但不能過于迷信武力,強大的海軍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日本可謂是前車之鑒。
早在100多年前美國佩里艦隊叩關后,日本就制定了“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的海洋戰略,但正是這種陷入狂熱的海權思想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專家指出,中國應該有一種更加開放和理性的海權觀。
而在接受記者采訪中,也不只一位專家提出盡快確立明確的國家海洋戰略,這將為中國國民海權意識的引導提供“指南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