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的學習時報刊登《激活和諧社會的細胞——“鹽田模式”制度研究》一書的序言指出,中國以民間組織、中介組織、行業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社會組織為主要載體的公民社會,也終于開始相對獨立于國家和政府,大量新的社會事務開始產生,政府職能發生重大轉變,需要建立和健全新的社會管理體制。
社會管理就是規范和協調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和社會生活的活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向前推進,社會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
第一,政府職能發生重大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推行,促使政府轉變職能,從許多管理領域中退出來,如從許多經濟領域和基層鄉村領域退出。但政府退出后,不能留下管理的真空,這些領域也必須有公共秩序,必須有必要的治理。但很可能不再是政府的直接治理,而是社會的治理。
第二,公民社會開始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在中國的迅速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重大變化之一。據民政部的最新統計,截止2006年12月底,全國各類民間組織約32萬多個。然而,學者的估計大大超過這個數量,不少學者估計各類民間組織已多達300萬個左右。隨著公民社會的興起,如何規范公民社會的生活便成為政府新的重要職能。在這里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范社會組織本身的生活;二是與社會組織一起共同管理社會事務;三是為公民社會的自治提供制度環境。
第三,傳統的單位制發生重大變化。單位管理是傳統社會管理的基礎。隨著人民公社體制和公有制企業的改制,傳統的單位體制發生實質性變化。一是單位不再高度行政化,而是多元化發展;二是在傳統的單位之外,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人”。因此,政府的管理方式需要發生變革,從對單位簡單的行政管理,轉為更加復雜的社會管理。
第四,城市化進程加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急速推進,相應的社會管理方式也必須隨之改變,否則就會導致社會危機的產生。如就業體制、救助體制、保障體制、教育體制、福利體制等。
第五,戶籍制度開始變動。傳統的戶籍制度已經難以適應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需要,改革戶籍制度已是勢所必然。“人戶分離”、“一城兩制”、“一村兩制”等現象的出現,既表明傳統戶籍制度實際上已經開始解體,也表明相應的社會管理制度必須盡快建立和健全。
第六,流動人口迅速增加。伴隨城市化和現代化過程,流動人口急速增加。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城鎮,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大,在個別南方沿海城市,非戶籍人口甚至大大高于戶籍人口。保護非戶籍人口的正當權益,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已是不少城市的急迫任務。
第七,新的社會事務大量產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行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導致了大量新的社會事務,如行業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社區管理、物業管理,等等。這些新的社會事務,需要有新的社會管理辦法。
第八,新的社會問題開始出現。社會大轉型引發了眾多的社會問題,如信訪問題、“三無”農民、房屋拆遷、土地征用、城市地攤、環境污染、物業糾紛,等等。原來的管理制度已經難以有效解決這些新的社會問題,需要新的解決辦法。文章指出,社會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就迫切需要制訂和修正相應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換言之,就需要建立和健全新的社會管理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