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此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能源經濟的發展格局、制約能源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能源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也發生深刻的變化。根據“十五”以及“十一五”開局第一年能源經濟運行情況,我國能源經濟的總體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能源生產與消費增長加快,消費彈性系數和能源消耗強度上升
“七五”、“八五”、“九五”三個計劃期,我國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是6.5%,6%、-0.0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始終小于“1”。進入“十五”以后,能源消費速度開始加快,并且逐步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平均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和平均能源消費彈性分別達到10%和1.05。2003年、2004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高達1.53和1.59。2005年能源消費量為22.33億噸標煤,是2000年的1.6倍,能源消費絕對量增長了8.5億噸標煤。其中,煤炭消費增長了64%,石油消費增長了45%,電力消費增長了85%。
在能源需求的拉動下,能源生產增長也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能源總產量達到20.61億噸標準煤,比2000年增加7.71億噸標煤。其中,我國的煤炭產量年均增長9.8%,達到22.05億噸,比2000年增長了10億噸;發電量年均增長了13%,達到25002.6億千瓦小時,比2000年增長了11446.6億千瓦小時;石油產量2005年達到1.81億噸,比2000年增長了1835.3萬噸,年均增長2.2%。
需要指出的是,受資源限制,我國原油產量一直增幅不大,已連續13年低于消費需求的增長幅度。盡管我國能源生產總量能夠隨著需求增長而增長,但是需求的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差異卻隨著需求的增長而越來越大。如,我國煤炭生產和消費結構的差與石油生產和消費結構的差如同一把張口的剪刀: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小于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石油在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卻越來越大于在生產總量中的比重,自給率逐年下降。
由于能源消耗增長高于經濟增長,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也結束了改革開放后持續22年的下降趨勢,在“十五”中期開始逐步上升。這一轉變使我國到2020年再次實現能源翻一番,GDP翻兩番的目標受到嚴重的挑戰。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明確提出了到2010年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標,但是,由于多種原因,2006年上半年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繼續上升了0.8%。
2.石油資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供需平衡進一步轉向依賴進口
在“八五”之前,能源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能源供需總量上,做到總量的平衡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國的能源需求。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斷增長,能源需求結構逐步發生變化。進入“九五”和“十五”以來,雖然我國的能源生產和建設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我國的石油資源有限,尤其是主力油田的開采已進入中后期,石油資源不足以支持高速增長的石油需求。能源生產結構難以隨著需求結構的轉變而轉變,由此導致的能源供需結構性矛盾,不得不依靠石油進口加以解決,并且進口的數量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大。2005年我國的石油凈進口量達到1.43億噸,占我國石油消費量的43.9%,能源消費量的9.2%,分別比1995提高了36.3個百分點和7.9個百分點。石油進口額占我國進口總額的8%。
根據我國的煤炭、原油、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一次能源的資源條件、生產技術和生產的市場化水平,在短期內能夠快速增加生產的只有煤炭,而以液體燃料為動力的能源消費需求在短期內還難以大規模地替代。因此,我國的石油進口將繼續下去。2006年1-9月?我國的原油進口達到10925.8萬噸?同比增長15.9%?原油出口427.5萬噸?同比下降21.8%。根據我國目前石油需求和進口增長的態勢,石油進口占我國石油消費總量50%以上的時間可能會比預測時間提前到來。
依賴進口石油實現能源供需平衡意味著我國的能源供需平衡已由封閉式平衡轉向開放型平衡。目前我國石油凈進口量已超過科威特和阿曼兩國一年的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二位。隨著進口數量的增長,世界能源供需關系及其影響因素對我國越來越重要。此外,當前世界能源供需與國際貿易不是單純的經濟關系,而是和政治、外交等因素結合在一起,影響因素復雜多變。為了分散風險和保證能源供應,我國積極開展能源外交,與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建立互利共贏的國際關系,努力實現進口來源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