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華北地區水資源“透支”相當于兩條黃河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9 月 12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由于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缺乏對水資源承受力的考量,華北地區水資源超采量已超過1000億立方米,相當于兩條黃河的水量。今天在此間舉行的第五屆世界水大會“中國水日”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劉昌明作了上述表示。

劉昌明說,華北地區人均水資源僅僅是中國人均水資源的15%%,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的4%%。他提供的圖表顯示,從1964年到1993年,30年間,這里的地下水量呈下降趨勢,后10年水資源開采量增長了差不多10倍。“下降得厲害的地區甚至到了海平面以下,一些地方開采率達到了150%%。大量的超采地下水,不僅造成地下水下降,同時形成了大面積漏斗區。”劉昌明說。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組織實施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項目》調查表明,華北平原環渤海復合大漏斗總面積達7.28萬平方公里,覆蓋了河北、天津及山東的廣大平原,占區域的52%。

兩院院士、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今天也在同樣的場合說,由于地下水超采,我國現在大概有60個城市、地區已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水漏斗。“拿蘇州為例,50多年來累計的沉降已經大于60米,沉降區幾乎覆蓋蘇州全市。無錫和常州也差不多基本上連成一片了,這一問題如果不加以處理,后果非常嚴重。”周干峙說。

盡管是如此超采,但“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而且有一些是嚴重缺水。”周干峙說,一些城市水體普遍污染,約四分之一城市水質不安全,多數城市存在水安全隱患。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城市都是依托良好的水源發展起來的,城市是用水戶最集中、用水強度最大、供水保證率和水質要求最高的區域,也是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區域。”周干峙說,而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很少考慮資源的承受力,沒有做到以水定規模、量水發展。為此,他建議,城市規劃應該以水定城,也就是說城市的規模、城市的發展都必須量水而定。同時,在規劃中必須考慮節約用水和水資源再利用。我們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又存在水被大量浪費。他主張在嚴格控制用水規模和人均用水量的同時,還要更積極地推廣中水的利用。要有規劃地推進,抓住要害地方,要害的部門,要害的問題逐步解決。

面對水資源緊缺和水污染現狀,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張悅用“憂心忡忡”形容自己的心情。在他看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解決污水處理和再利用的問題。他說,“在現有機制和體制下,應該調整政府考核的目標,就是變水的處理率為污染總量的削減。這樣我們污水廠才有真正的效益。改變財政投入方式,變項目建設資助為環境產出補助,把經濟政策用在污染總量的削減上而不是建設工程的規模上。同時,要強化污水收費制度,這可能影響老百姓的眼前利益,但我們這一代不解決這個問題,子孫后代將后患無窮。” (記者 張顯峰)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文章:
借生態之名上高耗水項目 黃河水資源矛盾加劇
黃河水量調度條例今起施行 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水資源稀缺“發展速度”驚人 未來20年形勢嚴峻
我國水資源危機及相關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水資源短缺警鐘敲響 長三角城市化應"量體裁衣"
"十一五"期間中國有望"規模化利用"海水資源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