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地開發利用
近年來,土地日益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稀缺資源,區內土地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截至2006年底,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已開發土地面積為1024.04平方公里,其中已建工業項目用地面積為571.65平方公里,占已開發土地面積的55.82%。
2006年度,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工業總產值為52.86億元,工業增加值高達12.97億元,每平方公里稅收收入為2.75億元,每平方公里財政收入為2.92億元。表6.6.5反映了部分指標排名前5位的開發區。
(四)高技術產業發展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為了加快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加強自主創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截至2006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企業數達到3322家,同比增長3.63%。
2006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294.37億元,同比增加31.61%,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現價)的47.30%;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售收入14322.81億元,同比增長31.55%,占全部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47.5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1008.20億元,同比增長30.21%,占開發區全部產品出口總額的67.56%。
表6.6.6反映了根據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開發區的分布情況。
(五)第三產業發展
2006年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產業產值為2194.61億元,同比增長27.17%。2006年54個開放區的第三產業產值占其GDP的比例為21.6%,比重仍然偏低,但不同開放區比例差異較大(圖4.6.1)。按照第三產業產值排名,位于前5位的開發區分別為大連開發區(197.53億元)、蘇州工業園區(179億元)、廣州(168.03億元)、青島(144.19億元)和天津開發區(125.94億元);按照第三產業產值增幅排名,位于前5位的開發區分別為蘭州(175.95%)、蕭山(120.75%)、拉薩(100%)、北京(99.62%)和漕河涇開發區(88.86%)。
(六)國際貿易發展
2006年,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出口總額達到2830.96億美元,同比增長25.69%,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6.08%(其中出口1492.33億美元,同比增長31.14%,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5.40%;進口1338.63億美元,同比增長20.13%,占全國進口總額的比重為16.91%)。
其中,出口總額排名前五位的開發區分別為蘇州工業園區(250.41億美元)、昆山開發區(207.99億美元)、天津開發區(171.45億美元)、漕河涇開發區(107.10億美元)、北京開發區(90.97億美元),而出口增幅排名前五位的開發區分別為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662.79%)、惠州大亞灣開發區(447.10%)、鄭州開發區(178.94%)、成都開發區(129.66%)、烏魯木齊開發區(120.04%)。
(七)實際利用外資
截至2006年底,54家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累計實際使用外資1161.80億美元,同比增長16.26%,外商投資企業達到22948家。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開發區依次為:天津開發區(150.01億美元)、蘇州工業園區(116.28億美元)、廣州開發區(70.94億美元)、大連開發區(68.12億美元)、青島開發區(66.22億美元)。
2006年,54個國家級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147.12 億美元,同比增加12.97%,占全國的23.35%。實際利用外資位居前列的開發區依次為蘇州工業園區(16億美元)、天津開發區(14.7億美元)、青島開發區(8.28億美元)、廣州開發區(7.92億美元)和昆山開發區(7.37億美元)。2006年實際利用外資增幅最多的前5位開發區的分別為虹橋開發區(567.93%)、昆明開發區(522.62%)、石河子開發區(301.96%)、太原開發區(205.82%)、成都開發區(190.76%)。
(八)財政與稅收收入
2006年,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收入1667.37億元,同比增長29.61%,占全國財政收入的8.65%。其中廣州開發區(188.38億元)、天津開發區(180.67億元)、蘇州工業園區(119.65億元)、北京開發區(93.77億元)和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88.28億元)分列財政收入前五名,而太原開發區則以190.79%的速度位于各開發區財政收入增幅之首。
在稅收收入方面,2006年54個國家級開發區稅收收入1570.02億元,同比增長28.77%,占全國稅收收入的4.17%。其中稅收收入排名前五位的分別為天津開發區(169.46億元)、廣州開發區(166.7億元)、蘇州工業園區(116.91億元)、北京開發區(90.25億元)、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84.89億元),而太原開發區的稅收收入增幅最大,達到193.6%。
(九)就業
2006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設立批準企業21258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982家。外商投資企業進入為國內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截止2006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從業人數達到474.25萬人,同比增長了13.66%。從就業人數來看,排前五名的開發區依次是:蘇州工業園區(42.25萬人)、天津開發區(31.57萬人)、昆山開發區(29.86萬人)、廣州開發區(17.24萬人)和大連開發區(16.37萬人);從就業增長速度來看,增幅較大的依次為南通開發區(114.96%)、拉薩開發區(100%)、太原開發區(73.73%)、寧波大榭開發區(73.41%)、南京開發區(40.95%)、北京開發區(40.44%)。
(十)開發區未來發展目標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未來發展,繼續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提高吸收外資質量為主,以發展現代制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于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轉變”為指導思想。努力建設成為促進國內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結合體;成為跨國公司轉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環節、研發中心及其服務外包業務的重要承接基地;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區;成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成為推進所在地區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成為體制改革、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的排頭兵。
堅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體制、機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發展水平。加快實現從單純發展制造業為主向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轉變,從注重規模效益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從偏重技術引進向注重消化吸收創新轉變,從依靠政策優勢向依靠體制優勢和綜合投資環境優勢轉變。
堅持自覺服從國家經濟大局和宏觀調控,注重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注重引進高新技術和開發創新,注重開發項目的質量和效益,注重珍惜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
堅持體制創新,增強自主發展能力。開發區要區別于城市的行政區,不斷完善集中精簡、靈活高效、親商務實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優化綜合投資環境,努力為區內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環境和良好服務。[信息來源:商務部外資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