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三十“難立”難在哪?
他們曾被稱為“小太陽”、曾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如今他們也背負起現實與理想雙重壓力
新年伊始,各大網站論壇就因為一個話題熱鬧非常。一個早已被貼上了無數標簽的群體又一次回歸人們的視線,在這之前,他們曾被稱為“小太陽”、“小皇帝”、“小公主”,他們的嬌生慣養及率性無擔當讓長輩們以為是“垮掉的一代”。今年,這一代人將陸續跨進三十的門檻,孔夫子的一句“三十而立”,讓這群飽受議論的人們再次被淹沒在口水中。80后,究竟是“三十而立”還是“三十難立”呢?他們自己又認為什么是最“難立”的呢?
80后人生寫照
80后,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們成長的30年也正是中國社會最劇烈變化的30年,他們不得不不斷調試自己,以適應社會巨變給他們帶來的種種影響。或許,我們能從一段關于“80后的真實寫照”段子中看出點什么: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當我們興沖沖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當我們不到結婚年齡的時候騎單車就能娶媳婦; 當我們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沒有洋房汽車娶不了媳婦; 當我們沒找對象的時候,姑娘們是講心的;當我們找對象的時候,姑娘們是講金的。比起其他幾代人,“三十而立”于80后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與艱辛。
一項關于80后生存狀態的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80后無法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五成左右沒房沒車、沒有結婚,擔任高級職務的不到一成,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將近三成,將近一半人工作變動頻繁……
事業難立:博士、海歸也感不易
如果按照學有所成來界定“立”的標準,那么閔閔絕對是“三十而立”的一個代表。1980年出生的他,前年博士畢業,之后在高校任教。前段時間他買了房結了婚。看似順利,卻也時不時地被事業上的一些小波折煩惱。他的生活很忙,一年到頭論文寫不停,項目拿不完,還要指導學生實驗,哪一個也不容易。年頭忙申請,年尾忙交差,連結婚也是忙里偷閑。但即使這么忙碌,這么努力,他還是覺得有壓力,因為在學術圈個個都是牛人,都非等閑之輩,稍有落后,也許成就就是天壤之別。
而海歸的Andy,也深感80后想在職場有所作為的不易。2005年留學回來至今,四年里換了四份工作。與幾年前不同,如今海歸已不再是“香餑餑”,他們要與國內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競爭一份職業。所以,Andy是曲線求職的,毫無工作經驗時,就在一家小公司打散工,攢一點經驗,跳一次槽,如此四次,才到現在的一家國有大型企業,算是穩定了些,但Andy仍是一刻不敢松懈,埋頭苦干的同時,也在更多地思考未來。
一些80后,尤其是80后的男士都認為,事業是基礎,但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事業又往往是80后最煎熬、最難立的一件事。
家庭難立:“啃老”、“養老”兩大關
伍季是巨蟹座的女人,所以對她而言,事業遠不是最重要的,比事業重要得多的,是家庭。所以,80后的她覺得,三十而立最要立的是家庭,最難立的也是家庭。這個家庭除了關系到愛人、孩子,還有與父母的關系。
伍季說起她的家庭生活:有了孩子以后,看似升級了,家庭穩固了,卻圍繞孩子,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她和老公都要上班,那么孩子只能交給老人。老人卻到底是老人,他們精力不足,無法陪孩子放膽游戲;他們拘囿保守,不鼓勵孩子的創新嘗試;他們疼愛過度,姑息放縱孩子的壞習慣……圍繞孩子,是他們和老人不休止的爭吵,各自有各自的執著。看著那么天真可愛的孩子,已經30歲的伍季漸漸領悟到,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應當是夫妻成家以后獨立于父母存在的家庭,這才使得夫妻關系在家庭里處于優先位置,夫妻彼此信賴,孩子才會有真正的安全感。但是,她又深感,離開父母真的很難很難。因為她是獨生女,當初工資微薄還是父母給的房子首期,父母晚年的精神寄托基本上就在她的兒子身上;她的老公是獨子,父母還在鄉下,按照農村的習慣,本來就該他老公養老的。80后想要三十而立,如何走過“啃老”和“養老”這兩關呢?
思想難立:理想主義別人吃不消?
80后的游子在三十而立的關口卻對自己的各種想法充滿了困惑。十來歲年少時,他對未來的夢想是做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或者成功的商人,現在三十了,雖然已在職場磨礪數年,卻仍然不改他的理想主義。為此,他在生活、工作中處處都以出色的政治家或者成功的商人標準來表現自己。他說,只要有機會,他總是在各種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大家好像對他的這一套都感覺吃不消。有一次,公司組織一個活動,他提出了很多有創意的觀點,但最終都沒有被采納,因為大家都覺得他的想法不是很成熟。
至此,游子困惑了,三十歲的人,是否不能太執著于夢想呢?三十歲的人,該要如何成熟呢?
財富難立:
“蟻族”最難
爬出“蝸居”
在眾多人的定義中,“三十而立”其實也可以說是“三十而富”,這個“富”的標準是有車有房有點小職權。按照這個邏輯,80后被分為兩種人,一種人有個“富爸爸”,衣食無憂,安心做“富二代”;另一種是有個“窮爸爸”,只能當“蟻族”。所以,對于后一種人,財富成了他們三十最難立的一件事。80后小說家某小丫就感嘆:“三十而立,大家問我準備好了嗎?我只能說:這個真沒準備好。孔子的‘立’,是指學有所成。今天的‘立’,是有房有車,是職場得意,是婚姻美滿。第一條就立不了——房子買不起。別怪80后沒出息。60后到了而立之年,房子還不貴;70后到了而立之年,房子還沒貴上天去;90后壓根兒不用考慮買房子——60后都給他們準備好了;唯獨80后,不上不下,不尷不尬地夾在了中間,人生的高峰適逢房價的高峰,除非家底兒厚,否則誰也不敢說買房是件輕松的事兒。”
聽聽80后的歌吧:《死了都要愛》到口中變成《死了都不買》。看看跟80后有關的新聞吧:80后女孩買不起房住進公司廁所;西安13平方米小戶型遭80后熱捧,在使用面積不到10平方米的空間里,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也許,網上流傳的那句話還真的某種程度上體現了80后的尷尬和無奈:沒房、沒車、沒錢、沒相貌、沒身材、沒口才、沒經驗、沒成績、沒身份、沒背景——沒死。 林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