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浪潮正改變著我國的人口結構,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走勢,社會化養老日益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話題。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0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10%的社會即為老齡化社會),我國從新世紀初起就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社會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齡人口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十七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了“老有所養”的要求,并將之列入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近日,本報記者就如何推進社會化養老問題與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進行了對話。
記者: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銀發一族”的規模日漸龐大。同時,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婚育期,中國的家庭結構快速向“421”模式轉變,即兩個成年人要承擔起照料四個老年人和一個孩子的責任。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適應這個發展趨勢,社會化養老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蔡昉:是這樣的。從社會發展規律看,養老模式的選擇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養老模式也有很大不同。在我國人口結構發生快速變遷、傳統家庭養老功能萎縮的情況下,推進社會化養老已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我認為,所謂社會化養老,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不僅要求建立完善養老保險制度以解決財政上的保障問題,還要建立專門的養老機構以解決生理上的照料問題,提供精神上的關心關懷以解決心理的撫慰問題。這三個方面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彼此緊密相連,只有三位一體地看待,三管齊下地推進,才能使社會化養老事業全面健康發展。
記者:上述三個方面中,建立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可以說是解決整個社會化養老的經濟基礎問題,沒有這個前提,社會化養老就很難落到實處。從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狀況看,農村和城市,東部和西部,不同地區之間的制度設計和落實差異還比較大,對于完善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制度,無疑是個重大制約。
蔡昉:健全養老保險制度的關鍵,是“擴面提標”。擴面,就是提高城鄉覆蓋率,該納入的人都盡量納入,其中的重點又在農村人口和流動人口上。提標,就是在擴大覆蓋面的基礎上,再根據實際情況提高養老保險的標準。這項工作正在由政府加快實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對此做了新的部署。
這里我想強調的是,抓緊推進“擴面提標”的工作,不僅是完善中國特色養老保險制度的要求,而且是贏得“第二次人口紅利”,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在經濟學上,我們把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齡化之前,社會勞動力豐富、人口負擔輕從而儲蓄率高,經濟增長由此受益的現象,看作“第一次人口紅利”。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第一次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但如果通過設計完善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就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第二次人口紅利”,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源泉,為構建多元化的社會養老模式奠定基礎。
記者:確實,對于“老有所養”來說,財政上的支持僅僅是前提,它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與此密切相關的,就是構建多元化的養老模式,包括機構養老、居家社區養老以及自我養老等。只有大力發展社會化養老機構,才能解決不同家庭面對的不同養老問題,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盡可能周到的生理照料。
蔡昉:當社會變遷打破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賴以存在的基礎時,養老觀念和養老模式就必然隨之發生變化。我國雖有“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但當兩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要承擔四個老人的養老責任時,僅僅從經濟上予以保障顯然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事實上,在今天,社會化養老的服務對象已不局限于鰥寡孤獨老人,過去以敬老院為主的養老機構已無法滿足養老人群的需求。社會化養老機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正面臨大發展的機遇。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我國老齡產業方興未艾,應當看作是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
記者:“朝陽產業”更需要盡早規劃、積極推動。從目前社會化養老存在的問題看,養老機構良莠不齊,對老年人的生理照料不夠周到是一方面,對老年人的心理撫慰遠未引起足夠重視是另一方面。在社會養老機構里,老人過得舒不舒服,開不開心,這是許多家庭對社會養老機構心存顧慮的重要因素。只有提供周到貼心的服務,才能讓老年人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安享晚年。
蔡昉:的確,一個完整合理的社會化養老體系,應當是經濟上的支持、生理上的照料、心理上的撫慰三者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老齡產業是帶有社會公益性質的服務產業。在社會化養老發展進程中,既要大力完善“硬件”設施,又要重視“軟件”提供。老年人是尤其需要關愛的群體,如果養老機構僅僅滿足于照料老人飲食起居,而忽略了他們心理上的需求,不能帶給他們家一樣的感覺,是很難得到真正認同的。
在某種程度上,人性化的服務是否到位,也決定著社會化養老事業的發展進程。即使在發達國家,老年人在物質生活相對滿足的情況下,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精神上、心理上的缺失。這就提醒我們,衡量社會化養老成熟與否的標準,需要理性上的數字依據,也需要人們感性上的心理判斷。
記者:面對社會化養老這個大課題,在動員社會各方參與的同時,政府更要發揮積極作用。既然社會化養老是帶有公益性質的服務產業,政府不僅要給予政策扶持,而且要制定行業標準,進行有效監管。
蔡昉:三管齊下推進社會化養老,需要在制度建設、設施建設和隊伍建設這三方面協調發展。在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問題日益迫切的今天,我們推進社會化養老體系建設,不僅是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保民生、保穩定的有效措施。社會化養老的發展方向是服務形式多樣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投資主體多元化,而這既有利于保障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又能夠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有效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為贏得“第二次人口紅利”奠定堅實基礎。這是我特別想提醒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的一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