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中國的計劃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我們使中國婦女由原來平均生6個孩子降到目前略低于2個,這一成就舉世矚目。這一成就為我國快速發展創造機遇期,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但遺憾的是,有的同志對此有些誤解,集中表現為這樣兩個觀點:
觀點1:認為改革開放對人口事業的影響不如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明顯。其中不少人更是認為改革開放后的嚴格控制人口的政策效果并不突出,還不如改革開放前,而且沒有經過充分的民主討論便匆忙實施,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不得不說,這種觀點粗看有理,但并不符合實際。首先沒有對改革開放后我國嚴峻的人口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其次對中國的人口規律缺乏了解。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面臨兩個人口高峰,人口控制迫在眉睫,中央必須迅速果斷地做出決策,確實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充分的民主討論。但在決策出臺前也多次廣泛征求人口理論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的意見。當時,我國生育旺盛年齡的婦女比第二個人口高峰的育齡人群多一倍,如果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生育量將比第二個人口高峰多得多,人口增長的速度將快得多,到上世紀末人口總數就會高達15億,甚至更多。那么我們的子孫后代更會埋怨我們,猶如我們現在檢討上世紀50、60年代沒有適當控制人口給今天造成的被動局面一樣。如果對計劃生育放松一點,要求低一點,從眼前看,一年多生一二百萬,不過是增加現在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一二,但是二三十年積累起來就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如果每年多生幾百萬,還要生第二代、第三代,人口增長又不容易一下子停下來,這樣對我們子孫后代影響就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初期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是不得已而為之,更著眼于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現在看來,當時做出這樣的決策是非常果敢的,是權衡長期和短期的利弊所做出的正確決策。三十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當時計劃生育政策是理智的。否則今天我國人口比現在多三到四億,光是糧食、就業、住房就是更大的難題,就未必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觀點2:有同志將今天中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都歸因于計劃生育,認為是嚴格的人口政策造成了中國今天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
看來,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速的今天,科學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與過程十分重要。
人口老齡化指的是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逐漸上升的過程,一般認為,當一個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的比例超過7%(60歲以上超過10%),便進入老齡社會。可見,影響人口老齡化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壽命延長,二是出生人口數量減少。
我國現階段和今后一個時期老年人群龐大是歷史既定的,是第一、二次人口高峰存活下來的人口周期性地魚貫進入老年期造成的,是高出生率和人類壽命延長的結果,這與計劃生育無關。計劃生育只減少出生人口數, 使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相對提高;而且從長期來看計劃生育還有助于減少未來老年人口的數量,因為現在新出生的人在60年后就成為老年人。
從世界人口發展的歷程上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對于我國而言,出生率、死亡率從高水平向低水平的迅速下降是引發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原因。其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特別是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產生、發展的前提條件,而出生率在短時期內迅速下降并達到較低的水平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的關鍵性因素。
可見,人口老齡化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即使沒有生育政策的干預,人口老齡化也終將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出現。
應該承認,改革開放后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確實在某些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等。但回眸改革開放之初的人口緊迫形勢,人口數量的控制和加速人口老齡化之間是兩難抉擇,應審時度勢,在兩利之間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確認控制人口數量在我國是首要的,這一抉擇最有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當時,中央在發表《公開信》時對嚴格控制人口的后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已經提出一些對策,說明中央的決策高瞻遠矚,既抓住了當時中國人口數量急需控制的主要矛盾,也為中國人口的未來發展做了充分謀劃。
(作者:鄔滄萍 謝 楠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