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手被凍得紅腫
1月19日,CCTV-7《生活567》播出“溫暖有多暖”,以下為節目內容。
前不久我踏上了雪域高域,來到我國最貧窮的地區——青海省南部牧區采訪,那里高寒缺氧,冬季漫長,滴水結冰的日子長達10個月之久。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當地經濟發展緩慢,牧區里的人民依然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為了促進當地教育,政府自2005年起對牧區貧困家庭的15萬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優惠政策,已經基本上解決了牧區孩子上學難的問題。
但當記者走進牧區學校,卻發現老師和學生們依然被嚴寒所困擾。
一踏上海拔3700米的高原,早晨零下20攝氏度的氣溫馬上給我們來了個嚴峻的考驗。
由于氣溫太低,我們的采訪車被凍了,發動了半天也發動不起來,推了近半個小時,也無及于事,最后一位當地藏族老鄉的開著卡車幫忙拉了半天,采訪車終于發動了起來,迎接著早晨的太陽,我們上路了,冬日里青海南部牧區的風景有些荒涼和悲壯,寒意席卷著每個地方,我們此行的第一個地方是,離縣城大約60公里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夏拉村藏文寄宿制小學,在這樣嚴寒的季節,不知道那里的學生如何度過這個冬天?
車子走了兩個多小時山路后,我們來到了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夏拉村藏文寄宿制小學這里海拔高度是4100米,溫度大約在零下13攝氏度,風力也達到了四級,就是在這樣嚴寒的冬天,我們發現這里的小孩子在露天里上課,這讓我們感到十分意外和震驚。
學生們竟然坐在冰涼的地上,跟著老師讀課文。
我問老師學生為什么學生在院子里上課呢?老師平和的告訴我學生天氣熱得時候都要在院子里上課。我立即又追問那今天氣溫都零下十幾度了?老師告訴我天氣還算比較熱的。老師告訴我們,像這樣氣溫零下十幾攝氏度,天氣晴朗,沒有風的時候,學生都要在院子里上課,這樣露天有太陽照射,還比教室里暖和,如果要在教室里上課,就得生火燒牛糞,牛糞一袋五到元左右。這樣會花去很多錢,而學校又沒有取暖費。我們走近教室旁邊有一所很矮的棚子,老師講這是當地老鄉冬天用來養牲口的溫棚,現在成了孩子們臨時上課的地方,在這里我們發現許多學生手都凍裂了。
在學校的墻角下,我們發現一個穿著破棉襖的小孩,在風中凍得瑟瑟發抖,但大多數孩子還是有棉衣棉鞋,老師告訴我們夏拉村小的取暖條件并不是最惡劣的,實際上取暖條件差,是該縣普遍存在的情形。我們驅車四個多小時,來到距夏拉村120多公里的托葉瑪鄉,第一次走進帳篷里的課堂。
孩子只穿破布鞋
走進帳篷,我們發現帳篷里沒有任何取暖設施,室外溫度達到了零下16攝氏度,帳篷里四面透風,到處都有冷風鉆進來,有的地方用小凳子堵著,但根本抵擋不住嚴寒。我們真得為他們感到憂慮,還有多少這樣受凍得孩子呢?
下午6點鐘,我們發現這里的小學生正冒著嚴寒撿著牛糞,學生中沒有一個戴手套的,他們的小手已凍的很紅,孩子大部分穿著單衣單鞋,根本就沒有棉衣。
牛糞是學生們冬季取暖必需的燃料,只要是課余時間,同學們都得來撿牛糞,托葉瑪鄉小學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貧困縣里的貧困地區,交通不便所以,主要靠牛糞,要是燒煤的話要去500多公里外的西寧去買,學校根本負擔不起,雖然青海南部是牧區,但老師告訴我們這里的牛糞也不是白撿,每撿一袋牛糞都要給牧場主人付錢。平均一袋牛糞5塊錢,下雪的時候要長到十塊錢左右。
托葉瑪鄉小學現在有240名學生,在近8個月的取暖期里,全校需要牛糞1400袋。按當地的價格,每袋牛糞5元錢計算,一個冬天就需要7000多元,而學校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下課以后,老師只能組織學生跑步來增加點熱量。
晚上八點鐘,是學生們該休息的時間了,托葉瑪小學校長公保才旦把我們領進了學校的男生宿舍。
讓我們意外的是,室外溫度零下20攝氏度,而學生宿舍里竟然沒有生爐子
并且學生鋪得竟然是一層薄薄的毯子,兩個人蓋著一個棉襖,沒有被子沒有褥子。
托葉瑪鄉寄宿制小學宿舍一間只20多平方米,卻擠進了30多名學生,有的用幾塊木板在地上臨時搭建了一個床,幾個孩子不脫衣服倦縮在一個棉襖里,用體溫相互取暖,有的宿舍整個冬季都不生火。
孩子們每天的伙食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教育局局長王震告訴我們,目前全縣像這的寄宿制小學有十四所,總共4500多人,這4000多學生,貧困生有3000多人,教育上目前光取暖欠款達到193萬。而全縣一年的財政收才580萬。王震局長說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屬于高寒牧區,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由于氣候寒冷,加上財政困難,有些學生到了冬天沒有棉衣、棉鞋,有的學校有爐子也生不起火,燃料費學校根本負擔不起。雖然國家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學生上學這一塊不成問題,但取暖一直困擾當地教育的一大難點問題。
就當我們離開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時候,這里降了一場大雪,氣溫一下下降到零下25攝氏度,我們更加為這些孩子過冬感到擔憂,我們決定去離河南蒙古族自治縣35公里的鄰縣澤庫縣看看,不知道那里的情況又到底如何呢?冬日里青海雪域高原,氣候也是變化莫測,一會眼前變得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一會就刮起了細煙雪,一會又變得晴空萬里,這樣的氣候也給我們的采訪帶來了不便。
司機師傅極不情愿到這種地方,路很滑,稍有不慎車就可能翻下山去。車內也不敢開空調,如果沒有了油,那就意味著我們無法返回到縣城。4個小時后我們終于來到青海省澤庫縣熱旭日村巴登小學,這里海拔高度是4000米,溫度零下25攝氏度,風力達到6級。讓我們欣慰的是,這個學校只有30多名的小學生,今天教室里生爐子生了火,但老師告訴我,爐子不是每天都生,像今天這樣大雪天挺冷的時候才生。因為這個爐子要加牛糞,學校沒有錢買牛糞,然后學生年齡太小,出去撿也撿不上,學校沒錢買。
我們發現,這里的情況比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情況更糟,有的孩子連襪子也沒有,破舊的單鞋已經沒有了鞋后跟,就剩一個鞋幫,下課后,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往爐子邊沖,有的小手凍得紅腫。
公太加,在巴登小學在讀三年級,今年9歲。他的父母給別人放牧,一年收入不到兩千塊錢,身上穿得棉襖是哥哥穿下的,穿過這個冬天已經是第四年了,腳上的棉鞋破的張開口了,但沒有錢買新的。今天正好是他和另一名同學值日取水,取水的地方離學校大約有7000米,公太加穿著那雙破舊的棉鞋,深一腳淺一腳的踩在雪地里,在河邊邊那雙粘雪開口的棉鞋看了讓人揪心。在冬日里他們在雪地里不知摔了多少跤,有一雙新棉鞋已是他們的奢望。巴登小學的教室既是上課的地方也是男生們晚上睡覺的地方,走進巴登小學的女生宿舍,我們發現宿舍里沒有床板,被子和褥子直接堆放在這冰涼的地上。老師告訴我學校太貧困買不起床板,這里既是學校的食堂也是宿舍。
每天孩子們的伙食也很簡單,每頓飯只有一個饅頭和一碗開水,每天兩頓飯。澤庫團縣委魏書記告訴我們澤庫縣作為國家貧困縣,貧困生將近在9000人以上,他們這樣的宿舍,澤庫縣還存在很多。現在通過救助,被褥、鞋保暖的東西還比較緊缺。
目前,青海1346所寄宿制中小學共有學生149714名,他們中的大多數依然缺少過冬衣物和取暖燃料。我們期待著在全社會的努力和體會和幫助下,在不遠的將來,孩子們能體會到溫暖有多暖。
在采訪的幾天時間里,我每晚都睡不著覺,一是因為高寒缺氧,再是看到這些可憐的孩子真得讓你心情難以平靜,給我的感覺這個地方真得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但是看到這么多孩子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還有一種骨子里的堅韌,真得很讓你感動。有時問他們,你冷不冷,他們明明很冷,手都凍腫了,但卻用生硬的普通話告訴你:不冷,也許他們真得對溫度感覺麻木了,我們穿著兩件毛衣一件厚棉衣,都感覺到很冷,我們的攝像機都有時都凍得不轉磁了,而他們竟然對寒冷說不。還能面對我們攝像機面帶笑容,我們的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我們的政府也在積極的想辦法,再窮不能窮教育,很多縣都把財政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教育上,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為例,一年全縣財政收入才580萬,而教育上每年的支出就4000萬,當然這一塊很大的靠國家扶持,全縣基本消除了教室危房,現在正全力想辦法解決孩子們冬季取暖問題。為改善這些孩子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在全社會倡導關愛弱勢群體、關注社會和諧的良好風尚,弘揚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精神。共青團青海省委、青海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于2006年8月3日發起并實施了“‘真誠凝聚關愛溫暖點燃希望’――讓讀書成為孩子成長中最溫暖的記憶”為主題的“希望工程――溫暖讀書”行動,現在已經籌集資金及物資一百多萬元,解決了近5700多名學生的取暖問題。
所以我通過節目想真實的畫面,來進喚起全社會對青海省貧困地區教育的重視,使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在同一藍天下健康幸福成長,用你的心溫暖他的手,讓他們知道什么樣的冬天才是溫暖的冬天。 (央視七套《生活567》欄目記者 常世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