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注意到了抗震救災中煥發出來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人們為之而感動,而鼓舞,而驕傲。
從可歌可泣的無數事實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已經深入到我們人民靈魂中的一些穩定的、珍貴的、有意義的方面。
我這里首先要強調的是我們的抗逆能力與抗逆風格。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不應將“人上人”理解為權勢地位財產,而應該理解為品格與成就)……無數這樣的命題與信念已經深入到我們民族的精魂。這些是我們的辯證法哲學,更是我們民族性格文化力量。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喚起了中國人民空前的愛國主義。正是我們嚴峻的生產與生活條件培育了我們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勤勞與堅強。那么,正是天塌地陷的汶川大地震,顯現了我們民族的堅強不屈與艱難奮斗,就是必然的了。改革開放以來,有過不少關于人們精神面貌的負面說法,而地震的發生令人們對于我們人民的精神狀態刮目相看,這是意味深長的。
其次我要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我們是一個大國,一個古國,一個文化上極有特點、極有獨特魅力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愛國主義是無與倫比的。許多年前,我在國外講學的時候一位朋友問我,為什么中國人那樣愛國?我戲言道:中國有唐詩和中華料理。為了我的這個說法,復旦大學附中還特別命題令學生作文。一位移民歐美的華裔學人曾經對我說,他們在歐美生活的最大遺憾是文化共鳴的缺失,例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杜甫詩句就難以與當地友人共享。近代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太多的考驗、挑戰、怨懟與污辱,我們也的確應該對之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更新完善,我們終于看到了民族復興、優良傳統弘揚、普世成果的汲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與現實。我們怎么能不珍愛自己的唐詩宋詞與粵菜魯肴、珍惜我們的生活樂趣與內心表達?不論是大陸內地,不論是港澳臺,面對地震,表現出來的凝聚力向心力,即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團隊精神,使人們增加了對于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古老民族的不可分割、不可泯滅的信心。
第三我要強調我們的仁愛之心。仁者愛人,我們的文化強調和諧,強調仁愛、忠恕、禮義,強調民胞物與、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我們的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內皆兄弟。太多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與社會矛盾,嚴峻的現實與艱難的歷史使命,使我們相當長期以來不能不更多地強調無情斗爭的一面。近年來強調和諧、愛的奉獻才剛剛開始,已經顯露了成效。抗震救災中有多少這方面的動人事跡啊。
我們的民族精神同時也是與人類先進文明的價值觀念互通互動的,我們同樣感念世界各國人民與各國政府對于中國抗震救災的支持。然而畢竟中國是太大了,振興中華的任務是太艱巨了,中國的國情與文化傳統是太有特色了,我們首先得依靠自身,依靠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沒有其他選擇。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