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金融機構紛紛下調今明兩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預期,強調世界經濟向下滑行,但發展中國家經濟形勢卻是另一番景色。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2007年9月發表的報告指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沒有比現在更為可喜的形勢了”。形勢趨好的主要表現是:
1、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在1998年到2006年翻了一番。由由于受益于初級產品需求增長及其價格上揚,使其國際收支和財政平衡狀況得以改善,首次出現經常項目盈余。
2、南南合作不斷得以加強。不僅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在增長,而且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也在快速增長,其貿易額從1995年的5770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1.7萬億美元。2007年亞非拉三大洲的區域內外經濟一體化又取得了新的進展,使其對外貿易總額超出全球貿易總額的30%。
3、人均收入大幅增加。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3年至2007年間增長了近30%,而同期內以七國集團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10%。預計2007年,在143個發展中國家里,只有10個國家的人均實際收入會有所減少。1980年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發展中國家的23倍,而到2007年這一差距將縮小為18倍。這一數據從一個側面表明,南北經濟差距正在趨于縮小,而不是在繼續擴大。
4、發展中國家加速資本輸出步伐,導致國際資本流動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傳統上,國際資本流動由北向南流動,而現在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資本的趨勢愈益明顯。尤其石油輸出國的“石油美元”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貿易盈余”大量流入美國。但吸引和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依然是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2006年全球直接投資高達13060億美元,其中流入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為4480億美元。2007年,以企業并購為主的直接投資總額約達2萬億美元,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是中國、香港特區、新加坡等。在經濟轉型國家中,俄羅斯吸引的外資最多。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前景調查》,2007年至2009年,對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目標是東北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特別是中國和印度。日本《經濟學人》周刊2007年5月8日一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發達國家剩余資本與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廉價勞動力的結合,是導致世界經濟發展與繁榮的重要因素。
5、全球高端人才流動發生逆轉。過去,許多高級專業人才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美國等發達國家,而現在這些國家特別是美國正面臨“逆向人才流失”,其主要原因是移民政策存在缺陷,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狀況、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不斷改善。據哈佛大學維韋克·瓦德瓦教授的一項研究報告(2007年8月23日《印度時報》)顯示,從美國返回印度的高技能人才己有3.5萬到6萬人。
6、在國際關系中,“南方因素”愈益突出和重要。發展中國家不僅是發達國家出口和投資的目標市場,也是發達國家獲得農礦原料和戰略資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因此,各大國出于自身經濟和安全利益的考慮,紛紛密切同第三世界的全面聯系,開展戰略性對話。尤其是自2005年以來,西方七國加俄羅斯的八國峰會邀請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與會。在2007年海利根達姆峰會上,德國己提議將“八國集團”與“延伸五國”聯系起來,使其“8+5”關系定式化。這說明發展中大國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6年就曾說過發展中國家經濟大幅增長,是全球整體經濟連續第4年增幅超過4%的原因所在。2007年發展中國家又取得了一個“較好收成”,經濟增長率在7%左右,是發達經濟體經濟增幅的二倍以上。然而,發展中國家面臨許多挑戰,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民生問題。聯合國公布的《2007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指出,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赤貧人口雖從1999年的12.5億不斷減少,但至今仍有9億多赤貧人口。與此同時,富國向窮國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逐步下降。49個最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依然緩慢,對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的拉動,主要是依靠發展中國家中的新興市場或新興市場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19日發表的《地區經濟展望:亞洲和太平洋》報告指出,受良好經濟基本面的支撐,新興市場經濟體較好地應對了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引發的金融市場動蕩,現在世界經濟正越來越多依賴于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經濟表現。
何為新興市場或新興市場經濟體?究竟有多少新興市場或新興市場經濟體?現在尚沒有明確的定位和準確的數字。有人說新興市場或新興市場經濟體已遍布于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甚至有人把發展中國家等同于新興市場。美國商務部對新興市場確認的標準較為嚴格,最初只把10個國家和地區認定為新興市場,后來又增加了6個,現在增加到24個,這24個新興市場與美國有著密切的經濟和戰略聯系。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型國家要成為國際社會共認的新興市場或新興市場經濟體是有條件的,其一,實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其二,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顯著提升;其三,與其國際社會的經濟聯系愈益緊密;其四,積極主動融入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按這些條件衡,目前大約有40多個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型國家稱得上新興市場經濟體,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大。德意志資產管理副總裁溫杜安指出,自2002年起,全球新興市場的國內生產總值呈現跳躍式增長,2004年是8.19萬億美元,2005年升至9.33萬億美元,2006年超過10萬億美元。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新興市場或新興市場經濟體承擔起了推動世界經濟前進的重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7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高達9.8%,中國和印度兩大新興市場經濟體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佼佼者,業己成為國際社會青睞和關注的對象。有西方學者指出,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不在于它是否能以迅猛的速度增長,而在于它能否換一種方式增長。這種方式就是十七大報告指出的“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耗能、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印度的經濟亦表現不凡。截至2007年3月的上一財政年度,印度的經濟增長率為9.4%,印度總理府經濟咨詢委員會發表的《2007財年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07年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增長率為9%,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9%的預測值基本一致。到2007年4月25日,印度已首次進入萬億美元經濟體行列,經濟規模擴張了一倍以上。印度中央銀行披露,2007年10月,印度的外匯儲備己達2610億美元,取代韓國,躍居全球第五。印度經濟持續好轉,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不遺余力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消費需求旺盛;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積極利用僑資與外資,等等。特別是在全球外包市場上印度處于引領地位,根據XMG咨詢公司公布的研究報告,2007年信息技術、業務流程及呼叫中心服務的全球外包市場將增長19.3%,總值將超過2970億美元,其中印度占有的份額約為11.5%,中國為4.4%,亞洲其他一些國家,例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外包業務也在迅速發展。
人們在分析亞洲經濟形勢時,往往過多地關注東亞,而忽視了其他地區。2006年和2007年,東亞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率高達8%。但是,其他地區經濟發展也很快,南亞七國在2005—2006財政年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8.1%,高于整個亞洲7.6%的平均增長率。預計在2006—2007財政年度,南亞七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8.2%,從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西亞地區依靠原油出口,在過去5年積累了1.5萬億美元,這些“石油美元”大部分用于進口和國內發展,促使經濟發展的多樣化。2006年西亞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為5.7%,2007年為5.9%,不僅沒有減速,反而增加了0.2個百分點。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2000年至2005年,中亞國家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0%,2006年為12.4%,2007年為10.3%,主要得益于油氣工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外投資的增加;金融信貸政策的不斷完善。
亞洲經濟的良好表現與美國經濟實力的下降,使人們對亞洲經濟與美國經濟的互動關系產生了不同看法,一些機構和人士認為亞洲特別是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比之以前大得多,為此,亞洲能夠抵擋住美國經濟放緩的沖擊,現在可以與美國“脫鉤”了,甚至認為世界經濟經得起美國“跌跤”。而亞行一些經濟學家則提醒說,亞洲經濟仍未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美國需求疲軟必將影響到亞洲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國,接下來會傷害到亞洲其他國家。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盡管亞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對美國經濟的“敏感性”弱化了,但兩者并未完全“脫節”。正如新加坡聯昌國際公司經濟學家所說“我們不可能完全不受美國經濟減速的影響。美國經濟下滑,我們的經濟也會隨之減速,但是我們不會陷入衰退。”
進入21世紀以來,非洲國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創造條件積極利用外資、出口商品需求強勁增長及價格上揚、主動加強區域內外合作、一些國家對非洲減免債務和增加援助等,促其經濟出現了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2003年至2005年,非洲年均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1%、5.1%和5.4%。2006年為5.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7年,非洲仍可取得5.7%的經濟增長率,有些機構的預測值則高達6%左右。但非洲要實現聯合國確定的到2015年非洲貧困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今后幾年經濟年均增長率必須在7%以上。特別是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穩定初級產品市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增加國內外投資;提高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增強內部凝聚力和經濟整合能力;進一步穩定政局以及根本改變經濟畸形結構,從資源依賴型轉變為多元發展的經濟體系。
拉丁美洲的經濟表現雖不及亞洲和非洲,但經濟形勢平穩,波動幅度不大。自2003年以來,拉美在穩定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加大了政府財政投入;區內雙邊與多邊加強了經濟整合力度;進出口貿易活躍,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的失衡狀況得以扭轉,失業率有所下降,從而使拉美經濟“穩中有進”,2006年國內生產經濟總值增長率為5.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3.8%。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拉美經委會的預測,2007年拉美經濟增幅約5%,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經濟增長水平,因此,拉美仍需在穩定中,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進一步加速經濟發展與增長。
江澤民在日本大阪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會議上曾指出:“如果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20世紀上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征,那么它們在經濟上的崛起和騰飛將是21世紀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變化,充分說明這一論點的正確性。
作者谷源洋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生于1934年11月26日遼寧省大連市。1956年就讀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畢業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和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從事世界經濟和發展經濟研究。曾任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和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Council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委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和學術交流基金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外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鄧小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外國問題研究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際經貿關系學院教授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以及日本國北太平洋地域研究中心(Norpac)名譽研究員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