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統計局認為2007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仍可達到2.6%,比年初預測的1.9%提高了0.7個百分點,略低于上年的2.7%。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對歐元區經濟增長的預測值為2.6%。奧地利經濟研究所認為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2.75%。歐盟首腦春季會議提出,力爭2007年歐盟經濟增長率達到2.7%。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則從4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的2.6%微調到10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的2.5%。上述各種預測表明,在美、日、歐三大經濟體中,2007年歐盟和歐元區的經濟表現好于美國和日本,打破了以往“陪敬末席”的格局。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主要特點:
1、增長的動力由出口轉為投資和消費。由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導致國際需求下降,全球貿易量增長率從上年的8%,降至今年不足7%,加上歐元不斷升值,這些因素都不利于歐元區繼續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為此,歐元區許多國家商業銀行降低了貸款標準,改善了企業投資和融資的環境,企業利潤增加帶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據奧地利經濟研究所預測,2007年歐元區投資增長率為2.6%。與此同時,由于就業增多、工資增加以及低通脹率,歐元區的消費有所擴張。
2、歐元區經濟增長并沒有導致物價上漲,一般消費品價格仍然較低,平均通脹指數低于歐洲央行規定的2%上限。由于歐洲央行擔心經濟增長帶來物價上漲,因而年內提高了主導利率,使歐元與美元利差擴大,繼續維持著歐元的強勢地位。歐元匯率持續上升,使歐洲出口企業遇到困難,尤其是加大了對美國出口的阻力。7月3日歐盟首腦會議發表的報告對歐元升值對其出口的影響做了分析,認為從以往的經驗看,實際匯率波動對歐元區出口的影響有限。在2001年至2006年期間,歐元也曾出現過大幅升值,但實際匯率波動對歐元區出口年增長率的拉低效果僅為0.5%,與年均增長5%的出口增長相比不足為奇。盡管如此,在歐元區內部對歐元持續走高還是產生了分歧,法國指責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而德國等多數國家則支持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歐元區己與美國站在了一起,要求人民幣繼續升值。
3、增強企業競爭力,削減企業行政負擔。歐盟委員會重申2010年前各成員國的研究與開發經費必須保證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企業行政負擔減少25%,以便創造更好的和更具活力的貿易與市場環境。上述的“一增一減”,其目的是提升各國的競爭力,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4、德國成為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據聯邦經濟部長米歇爾·格羅斯估計,2007年德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3%,慕尼黑經濟研究所預測為2.6%,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甚至預測,2007年德國經濟增幅將高達2.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為2.4%。上述各種預測雖低于上年,但德國經濟仍在繼續復蘇,重要原因是勞動成本下降,亦即工資總額占經濟產出比重減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德國勞動成本已由10年前的59.8%降至56.7%。勞動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德國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德國的許多公司同美國公司一樣,在海外低成本國家投資設廠,并將其產品在德國重新組裝,爾后將其最終產品再出口,利潤重新流回國內。全德工業聯邦聯合會負責人克勞斯·布羅伊尼格指出“從在德國創造就業的角度看,外包可能令人擔擾。但只要我們公司在國外的活動有助于增強競爭力和提高市場份額,我們在國內創造的就業機會就多于我們轉移到國外的就業機會。”德國在全球貿易中所占比重己從2000年的8.6%,上升到現在的10%。因此,出口對德國經濟的復蘇功不可沒。經濟復蘇使德國上半年的稅收增加了18.4%,6月份的失業率降至16年來的最低點,從兩年前的11%降為8.8%,失業人口從兩年前的500萬降為370萬。因此,盡管德國年初提高了增值稅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庭消費,但隨著就業狀況的改善,不會太多影響消費者的信心。
5、歐元區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德國相比,法國的經濟狀況不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7年法國只能取得1.9%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預測值從原先的2.25%下調到1.8%,歐盟委員會也將其預期從2.4%降至1.9%。上述預測值都遠低于法國政府制定的增長2.5%的目標,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貿易和財政“雙赤字”擴大、投資不足、家庭消費波動、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失業率徘徊在8%的高位,等等。德國和法國是歐洲經濟的兩大支柱,法國經濟乏力,業已引起歐盟的關注和憂慮。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下滑的同時,俄羅斯、獨聯體卻在調高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幅度。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己將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從早先預測的6.5%調升到7.2—7.4%,多數投資銀行分析人土認為,最終經濟增幅可能還會更高些。主要推動力,首先是高價油氣出口的增加。2007年原油出口量約為2.54億噸,石油產品出口量約為1.09億噸,天然氣出口量約為1980億立方米。其次是投資欲望增強。油氣出口收入的猛增,使其外匯儲備快速增長,俄羅斯中央銀行的數據顯示,黃金和外匯儲備現己僅次于中國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羅斯政府考慮到國際油價的不確定性,在擴大油氣出口的同時,加速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大對醫療、教育、住宅和農業四大領域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再次是大幅提高工資收入水平。2007年公務員的人均工資將增加15%,退休金增幅高達20%。隨著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俄羅斯形成了愈益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按經濟發展和貿易部的標準,“中產階級人口”的標準,其月收入為600—700美元,2010年要達到900—1100美元,屆時將有三分之一的人將步入這一階層。民眾收入不斷提高,帶動國內消費需求日趨旺盛,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07年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率為7%,各方面的分析與預測顯示:在各大國之中,俄羅斯經濟增幅僅次于中國和印度,而獨聯體的經濟表現更好,經濟增長率高達7.8%。
作者谷源洋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生于1934年11月26日遼寧省大連市。1956年就讀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畢業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和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從事世界經濟和發展經濟研究。曾任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和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F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Council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委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和學術交流基金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外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鄧小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外國問題研究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際經貿關系學院教授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以及日本國北太平洋地域研究中心(Norpac)名譽研究員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