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洲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與市場繁榮
亞洲礦產資源和人力資源極為豐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大力推動區域內外經濟整合;人民收入和消費支出逐步增加,較10年前擁有更多的增長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7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高達9.8%,其中亞洲新興市場或新興市場經濟體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佼佼者,業己成為國際社會青睞的地區和關注的對象。尤其中國繼續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出乎于西方國家的預料之外,成為世界經濟最大的看點。有的西方學者在兩年前就認定中國經濟有可能“硬著陸”,從而將對全球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然而,這一預言并沒有成為現實,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1.1%,盡管采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抑制經濟過快增長,但2007年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仍高達11.5%,中國經濟不僅沒有減速還在增速,與其他國家經濟降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然而持續兩位數的增長并不是中國所期待的。有的西方學者指出,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不在于它是否能以迅猛的速度增長,而在于它能否換一種方式增長。這種方式就是十七大報告指出的“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耗能、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
繼中國之后,印度的經濟表現不凡。截至2007年3月的上一財政年度,印度的經濟增長率為9.4%,印度總理府經濟咨詢委員會發表的《2007財年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07年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增長率為9%,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9%的預測值基本一致。瑞典信貸銀行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1年,印度的經濟總量還不到5000億美元,然而在此后6年間,年均增長速度在8—9%之間,到2007年4月25日,印度已首次進入萬億美元經濟體行列,經濟規模擴張了一倍以上。印度中央銀行披露,2007年10月,印度的外匯儲備己達2610億美元,取代韓國,躍居全球第五。世界銀行4月15日公布的數據表明,印度極度貧困人口從1981年的14.98億下降到2004年的9.86億。印度經濟持續好轉,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不遺余力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消費需求旺盛;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積極利用僑資與外資,等等。特別是在全球外包市場上印度處于引領地位,根據XMG咨詢公司公布的研究報告,2007年信息技術、業務流程及呼叫中心服務的全球外包市場將增長19.3%,總值將超過2970億美元,其中印度占有的份額約為11.5%,中國為4.4%,亞洲其他一些國家,例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外包業務也在迅速發展。
人們在分析亞洲經濟形勢時,往往過多地關注東亞,而忽視了其他地區。東亞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1997年金融危機后,己先后走出了危機的陰霾,恢復了經濟的高速增長,2006年東亞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率高達8.1%,2007年東亞新興市場經濟體仍將保持超出8%的增速。但是,其他地區經濟發展也很快,南亞七國在2005—2006財政年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8.1%,高于整個亞洲7.6%的平均增長率。預計在2006—2007財政年度,南亞七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8.2%,從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西亞地區依靠原油出口,在過去5年積累了1.5萬億美元,這些“石油美元”大部分用于進口和國內發展,促使經濟發展的多樣化。2006年西亞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為5.7%,2007年為5.9%,不僅沒有減速,反而增加了0.2個百分點。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2000年至2005年,中亞國家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0%,2006年為12.4%,2007年為10.3%,主要得益于油氣工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外投資的增加;金融信貸政策的不斷完善。然而,亞洲發展經濟體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資源與環境壓力增大,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外部條件惡化,從而對未來發展構成了挑戰。
亞洲經濟的良好表現與美國經濟實力的下降,使人們對亞洲經濟與美國經濟的互動關系產生了不同看法,一些機構和人士認為亞洲特別是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比之以前大得多,為此亞洲能夠抵擋住美國經濟放緩的沖擊,現在可以與美國“脫鉤”了,甚至認為世界經濟經得起美國“跌跤”。而亞行一些經濟學家則提醒說,亞洲經濟仍未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美國需求疲軟必將影響到亞洲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國,接下來會傷害到亞洲其他國家。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盡管亞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對美國經濟的“敏感性”弱化了,但兩者并未完全“脫節”。正如新加坡聯昌國際公司經濟學家所說“我們不可能完全不受美國經濟減速的影響。美國經濟下滑,我們的經濟也會隨之減速,但是我們不會陷入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