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之后,教育部再次對公辦學校舉辦高考復讀班發出禁令,其“實現公平教育、維護教育資源”的說法能否服眾,其政策的內涵究竟如何解讀?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業內相關專家也進行了解析。
公辦復讀班禁而不止
擠壓民辦力量
無論是2002年出臺的《關于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還是8月4日周濟部長的談話,兩個關鍵點都在其中:“國家資源”和“教育公平”,記者的采訪即從這兩點切入。
先談“教育公平”,復讀生是否妨礙了教育公平?社會輿論正反觀點爭辯激烈。
王旭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2002年秋季開學起,教育部要求各地公辦高中不得占用學校正常的教育資源舉辦復讀班,也不得以插班形式辦復讀班。但是,這種現象還是沒有完全禁止,有些地方還比較嚴重。我們認為首先應該滿足所有應屆在讀高中生的需要。近年來我們國家公辦的高中教學資源還不能滿足所有高中教育資源的需求,特別是高中優秀、良好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還舉辦復讀班或者搞插班生,就對其他有高中教育的需求產生影響。所以,我們想已經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同學,能夠通過其他途徑,比如社會力量舉辦的學校、個人力量舉辦的學校復習,就不要擠占公辦學校的資源,影響其他應該享受公辦高中教育同學的學習。”
同時社會有聲音說,禁止招收復讀生是剝奪了公平選擇教育的權利,這也是一種不公平。“教育公平之外的不公平”的話題引起熱議。
“我們是指公辦普通高中不能招收復讀生,這要求公辦學校不能濫用國家教育資源,讓其他學生也能公平享受國家教育資源。復讀生可以選擇民辦高中和教育機構進行復讀,不是說沒有選擇權。”王旭明說。
再談“國家資源”,公辦學校招收復讀班是否占用了國家教育資源?民辦教育機構的師資構成如何?
“公辦學校的復讀班肯定是占用了國家教育資源,因為它是國有機構。但現在很多民辦復讀班、補習班的教師來源值得讓人推敲,它們的場地及機構性質是民辦的,但老師就是公辦學校的老師。2002年的《通知》中說復讀‘使本來已經短缺的高中教育資源更趨緊張,也影響普通高中實施素質教育’,但這些老師在外任教和在公辦高中給復讀生上課帶來的結果是一樣的,那么這算不算是國家教育資源的一種濫用?”專家陳峰(化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王旭明對記者坦言,目前民辦高中存在很多不足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因噎廢食,而是要大力鼓勵民辦教學的發展,健全教師管理制度。但復讀生不愿選擇民辦高中也有其它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公辦高中的復讀班禁而不止。
落實政策正在研究
“這一政策為什么5年時間執行不到位?究其原因就是學校對利益的追求。”王旭明說,“這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復讀學生對公辦學校復讀班的需求,另一原因就是學校不放棄這一塊的利益來源,兩方面的夾擊,就造成了禁而不止的局面。”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曾分析復讀經濟:以各地高考報名人數中約30%為復讀生計,2007年全國1010萬名考生中約有復讀生300萬人,由于各校依據復讀生上年高考成績收費,標準不一。以平均每人3000元計算,這一市場總額大約為90億元。如果再考慮到生活及教學資料等方面的費用,這一總額將會更大。
這塊巨大的復讀經濟蛋糕主要得主有三個:公辦高中、帶有公辦學校背景的培訓機構、民辦機構。前兩者占據了主要市場,而他們的師資力量大部分來自公辦學校。在利益誘惑之下,教育資源、教育公平都難以得到有力保障。
“學校對利益的追求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利益和公平從《通知》下發起就開始博弈,在短時間內讓全國公辦高中放棄這一塊的利益可能性不大,這涉及到很多利益群體。政策需要落實到基層,對每一個學校進行監督和檢查,各省市的教育部門必須配合執行,這其中就會有很多群體利益,涉及到群體利益就有一定的抵制力量,它最終的執行情況從目前看不太樂觀。”陳峰說。
政策如何落實?王旭明對記者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有關辦法,將進一步加大檢查力度,使落實公辦普通高中禁止開辦復讀班這一政策取得實效。
讓社會力量辦學真正實現獨立
“我認為維護國家教育資源,保證教育公平,板子的重點不應打在復讀上。”陳峰說。
陳峰認為復讀只是一種現象,學校對復讀經濟的利益追求就是高考體制弊端的一個明顯體現,從本源上來講,高考體制弊端催生了復讀現象的產生,而復讀經濟利益群體也由此滋生。應該通過這一畸形現象來分析它的病源,而不是停留在打擊表象上。禁辦復讀班雖然是一個好政策,它在一定意義上會促進教育公平,但是它執行有難度,政府應從宏觀和長遠上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板子要打在教育體制改革上,這雖然是老問題,但卻是復讀現象的一個‘原罪’。”陳峰說。
陳峰認為高考制度改革首當其沖,它應該挨第一板,第二板應打在教育管理體系上。
“高考體制改革也是老話重談,現在國家也一直在嘗試種種辦法,但是以禁止復讀達到公平教育的目的還是有點以標治本,顯然是不可取的,但如果結合體制改革推行一些新舉措,成效會很明顯。”陳峰說。
除了高考體制弊端以外,體系缺陷也是受詬病的地方。陳峰認為目前的體系最明顯的不足即是辦學、管理及監督評估三位合一,缺少有公信力的評估價值體系。政府可以探討一條發展方向,即促進學校向獨立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弱化壟斷干預的力量,引進民間資本及管理人才,吸收香港或發達國家學校管理經驗,建立公信力強的監管體系。
“我認為現階段政府對民間教育機構的重視和支持力量還不夠,公辦學校禁辦復讀班后,復讀生則必須選擇去民辦學校或機構進行學習。從這一角度來看,這對民辦學校的發展壯大是一個有利因素,但同時也催化了另一種矛盾,即目前內地的民辦學校自身力量薄弱,管理不完善,政府對其支持力量有限,它正經歷著一個發展困局,這個時期它如何承擔起重任?”陳峰說,“應重視民間教育機構,并引導它的發展,就像香港一樣。”
據了解,香港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從事辦學,學校種類很多,既有政府開辦的公立學校,也有辦學團體和個人興辦的私立學校,辦學機制靈活多樣,促進了教育的迅速發展。
香港在學校管理上也有其先進經驗。據了解,從2001年開始,政府與高校的管理脫鉤,政府預算高等教育經費通過“教資會”,根據各大學的教育發展計劃及政府核準的學生人數、大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定期評審的結果核撥經費到相關大學。高校教職員不再按照政府公務員管理,由學校自行決定人員的薪酬待遇和福利。
2004年,香港立法會通過了校本管理的法律條例草案,校本管理開始在香港社會全面推出。校本管理的主要作法是:確定學校管理層次的地位和權限。學校管理層次的基本組成是:辦學團體、法團校董會、校監、校長、教員、家長與校友代表等。在校本管理中,法團校董會各方面的成員以持份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的管理與教育。校本管理讓學校在人事、資源及教學管理決策上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能夠發展具有校本特色的優質教育最終達到善用資源、自主發展學校的專業與特色、并形成一套能夠自我完善與開明問責的學校管理新機制。(楊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