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7日),某報刊發一個會議報道,其中引用專家的發言說:“媒體動不動就說什么東西致癌,這種說法是大而化之。目前,政府部門發布的警示信息并沒有錯,其作用在于告知市民某食品中含有某種物質,而這種物質在動物實驗中可能致癌;而媒體在轉述中,大多直接說‘某食品可致癌’,這種轉述很不科學。”這篇報道據此告誡市民,“不要被‘致癌說’嚇倒。”
寫這篇報道的記者和那位專家大約是出于好心,意在提醒市民們不要陷入不必要的恐慌。不過,把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人心惶惶歸咎于媒體報道的“不科學”或“夸大其詞”,我不敢茍同。
說媒體在轉述時“大多直接說‘某食品可致癌’”,與事實不符。查看一下新近關于“紅心鴨蛋”和“多寶魚”的新聞報道,“大多”就不是這樣“直接說”的。央視《每周質檢報告》首先報道了“河北養鴨場為產紅心蛋在飼料中加蘇丹紅”的事實,同時介紹了蘇丹紅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以及它可能的致癌作用。其他媒體跟進報道時大多也照此辦理。有的媒體還特意提示,少量食用并不會致癌。“多寶魚”的報道也一樣,我看不出媒體的“轉述”有何“不科學”!那位專家恐怕是有點憑印象說話,把老百姓簡化后口口相傳的說法(“某食品可致癌”)當成媒體的報道用語了吧?
食品安全是一個敏感問題,人命關天,公眾的反應有些過度也是人之常情,媒體卻不能因此就在讓公眾知情的責任上打折扣。早在1996年,我國就出臺了《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嚴禁使用蘇丹紅作為色素。十年過去了,蘇丹紅禁而不止,從辣椒醬到鴨蛋心反復現身,這還不足以讓人心驚?問題的癥結幾乎是路人皆知的,應當受到指責和嘲笑的決不是公眾和媒體。靠各種說辭來安撫人心,至多只能暫時遮掩問題,但誰都明白,真正應該做的是正視和解決問題,除非有些人別有居心。(朱正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