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企業誠信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由企業失信引發的重大事件呈多發趨勢。
中國企業聯合會雇主工作部主任劉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調查顯示,目前中國企業的誠信建設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經濟領域中的失信現象還比較突出。企業受到多種失信行為的困擾,主要包括拖欠款、違約、侵權、虛假信息、假冒偽劣產品、質量欺詐等。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二是企業重大失信事件呈多發趨勢。近年來,我國每年由企業失信引發的重大事件已由1至2起增加到4至5起。
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企業的誠信建設不盡如人意呢?劉鵬認為,原因之一是中國的信用市場環境建設有待加強。我國現行的信用市場存在著多頭管理,各有關管理部門信息不共享,對外不公開。這種資源割據的情況限制了信用市場的進一步完善。調查顯示,企業對我國商業信用市場環境評價不高,認為一般的占被調查企業的57%,認為混亂的占25%,認為規范的占11%,認為較規范的占7%。
原因之二是中國企業誠信管理總體處于初級階段。從問卷調查的情況看,雖然大部分企業已把誠信作為重要的戰略事宜加以考慮,但從總體來看,中國企業誠信管理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中國信用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近年才開始,企業信用管理人員嚴重不足,87%的被調查企業感到缺少專業的誠信管理人員。部分企業誠信管理的組織結構、職責、程序和資源得不到落實,誠信管理體系不能形成。與國際水平相比,中國企業誠信管理系統化、專業化水平較低。
原因之三是企業誠信建設缺乏統一引導,誠信管理服務相對滯后。中國缺少在誠信管理方面的標準和應用,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的建立還在探索之中。對是否有必要制定統一的企業誠信建設評價體系的統計結果顯示,97%的企業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可見,隨著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企業誠信建設已成為影響中國國際形象、影響對外開放進程的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秘書長姚廣海表示,監管信息的部門分割制約了商業欺詐的預防和打擊。盡管各部門都在呼吁建立監管信息的共享機制,但進展不大。各部門監管信息秘不示人的做法阻礙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制約了對商業欺詐行為的預警和查處。
可喜的是,2005年起,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已聯合宣傳、公安、海關、稅務、工商、質檢、外匯等有關部門,成立全國打擊商貿活動中欺詐行為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立專項行動的部際協調機制,并且定期舉辦“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通過宣傳政策法規,曝光典型案例,增強全社會的誠信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