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躊躇了八年之后,我國的郵政改革終于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政企分開。自9月4日起兩周之內,國內30多個省市的郵政管理局將如雨后春筍般先后成立,而“傷筋動骨”的部分則在隨后的業務劃分上。 中新社發 紹常 攝
“你是政還是企?”這是近期北京郵政管理局同事之間談論得最多的話題之一。今天,一個名為“郵政監管機構籌備組”的新機構將在北京郵政正式成立,這標志著北京郵政的政企分開工作宣告完成。
而政企分開以后,監管機構的職能能否發揮得更好,能否給郵政企業爭取到更大的利益,則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政企分開宣告完成
與全國其他省(區、市)郵政政企分開時成立“郵政管理局”不同,由于北京郵政原來的牌子就是“北京郵政管理局”,所以在此次政企分開中,北京郵政宣布成立的是“郵政監管機構籌備組”,行使郵政管理局的職責。籌備組組長由原北京郵政副局長胡仲元擔任,他也將是未來的“北京郵政管理局”局長。據北京郵政有關負責人介紹,等“郵政集團總公司北京分公司”(名稱未定)成立以后,“郵政監管機構籌備組”才能改為新的“北京郵政管理局”。
據了解,新成立的“郵政監管機構籌備組”擁有25人編制,由從北京郵政各分局和管理處室抽調來的人員組成。和全國其他省(區、市)的郵政監管機構一樣,“郵政監管機構籌備組”的機構設置包括:市場監管處———負責監管國有、民營以及外資快遞公司的在華業務,以及郵政用具用品等非郵政普遍服務業務;郵政普遍服務處———負責監管郵政信件的寄送以及EMS和物流業務;綜合處———負責郵政外事、法律法規制定等業務。
“進政進企”成焦點
“你是政還是企?”“企業這邊,你呢?”雖然政企分開已經完成,但在原北京郵政管理局,分在監管機構還是留在企業依然是同事間十分關注的話題。記者在與原北京郵政管理局工作人員的交流中發現,被分到企業的人普遍認為企業好,自主性強,將來經營好了還有望上市,員工會得到更高的獎金。“而分到監管機構的將成為國家公務員。”他們表示。
一位北京郵政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郵政改革是國家的政府行為,不是企業行為,對企業的影響并不大。但新成立的‘郵政監管機構籌備組’則涉及到近30人的崗位定位,大家還是很關心具體的人事分配。”而“郵政監管機構籌備組”的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大多出言謹慎,畢竟對他們來說,被分拆出郵政企業,成了“衙門”中的一員之后,面臨的將是一個全新的環境。
記者在通州基層郵局采訪時發現,基層郵政職工大多認為政企分開是“上面的事,和我們關系不大。”的確,對郵政職工來說,郵政政企分開已是第二輪郵政改革,他們大多經歷過當年的“郵電拆分”等大風大浪,已經具有了較強的改革承受力。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楊海榮教授告訴記者,他們最新完成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年紀大的郵政職工更愿意去“政”,年輕的職工則更愿意去“企”。楊海榮教授表示,這樣的選擇很容易理解,因為公務員的退休待遇好,而企業的獎金高。
監管機構面臨挑戰
政企分開以后,監管機構的職能能否發揮得更好,能否給郵政企業爭取到更大的利益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郵政積極向政府部門爭取的“信報箱建設問題”、“報刊亭增設問題”、“郵車優先行使權問題”、“新郵局建設問題”等都是新監管機構今后回避不了的問題。以新建郵局的用地問題為例,這涉及很多政府職能部門的相互協調,信報箱在小區中的監督建設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支持。而郵政監管機構直屬于國家郵政局,與地方政府沒有所屬關系,因此在向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爭取優惠政策方面可能會處于弱勢。
對此,楊海榮教授表示,拆分后的管理機構的職責之一便是協調普遍服務的實施,對老百姓關心的郵政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政府方面會有充分的考慮和支持,不必為此多慮。楊海榮教授分析說,從全國已完成政企分開的各地郵政來看,盡管幾乎所有監管機構的正職都來自原郵政局的副職,但他們不會在行使責任時遇到太大難度,因為他們行使的是監管機構的職責。“級別雖低了一級,但身份畢竟與以前不同。”
全國“變臉”待明年
楊海榮教授分析說,國家郵政局的拆分工作要等到年底,到明年初,預計國家郵政集團總公司將掛牌,隨后,全國郵政企業的名稱將集體“變臉”。目前傾向性的建議是,省、市、縣三級郵政局改為公司,縣以下的名稱不變,仍沿用“郵局”的老名號。
楊海榮教授表示,郵政“企業”的掛牌比“政”的掛牌要復雜得多,因為各部門之間需要進行大量的經濟核算,人員分配、優化分流等牽扯的具體問題則更為復雜。目前,全國郵政都在進行清產核算,就是在為“變臉”做準備。
據悉,目前全國又有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海南、貴州、甘肅、新疆、北京、河南、湖南等地宣布成立省級郵政監管機構,使已成立省級郵政監管機構的省(區、市)數量達到25個。預計下周,全國所有省(區、市)的省級郵政監管機構將全部掛牌。(來源: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