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優勢是擁有3.6萬個服務網點 加強內部控制風險防范人才儲備
年內,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即將面世并將成為我國的第五大銀行。與我國現有的眾多銀行相比,由郵政儲蓄轉型而來的郵政儲蓄銀行具有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同時也存在由于歷史原因而造成的問題。近日,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郵政儲蓄改革:
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記者:1997年,央行就提出組建郵政儲蓄銀行的想法,請您介紹一下近十年來的大致過程。
蔡鄂生:設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郵政與郵政儲蓄分業經營,是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郵政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規范郵政儲蓄的經營和發展、防范金融風險的迫切需要。與世界許多國家一樣,我國郵政儲蓄體制改革作為郵政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的探索過程。
早在1990年,當時的郵電部門就提出了郵政儲蓄的發展方向和定位問題。1997年,人民銀行首次提出組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建議。
2003年銀監會成立以來,在廣泛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多次向國務院提出了加快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具體改革設想和意見。
2006年6月,經國務院同意,銀監會正式批準籌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這標志著備受各界關注的郵政儲蓄銀行組建工作開始進入具體實施階段。改革對郵政全行業來說既是挑戰,更是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
未來市場定位:
發揮金融網絡優勢
記者:郵政儲蓄銀行有哪些優勢,和老的商業銀行比有哪些劣勢?
蔡鄂生:郵政儲蓄自1986年恢復辦理以來,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一支重要的金融力量。截至2006年6月末,郵政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5160億元,規模僅次于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網點超過36000個,其中2/3以上網點分布在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已成為我國連接城鄉的最大金融網。郵政儲蓄自主運用形成的資產已超過7000億元。郵政儲蓄提供的基礎金融服務已經深入人心,享有“綠色銀行”的美譽。
郵政儲蓄銀行組建以后,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得天獨厚的網絡優勢。因此,未來郵政儲蓄銀行的市場定位是:充分依托和發揮網絡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以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為主,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與其他商業銀行形成互補關系,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當然,歷史上由于郵政儲蓄長期作為郵政的一個內設機構進行經營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機制相對薄弱,人才儲備還比較缺乏,這些都將對郵政儲蓄銀行的發展造成一定制約。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后,專業化管理方面將會得到加強,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問題仍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因此,從穩健經營出發,郵政儲蓄銀行的業務范圍,將從為城鄉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和從事低風險的資產業務起步,通過不斷加強銀行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逐步拓展新的業務。
籌建年內完成:
將成為第五大銀行
記者:目前籌備的情況如何?
蔡鄂生:目前郵政儲蓄銀行的各項籌建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展開。作為郵政儲蓄體制改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郵政政企分開的工作也已經做好了積極準備,并將在成立郵政儲蓄銀行之前完成郵政集團公司的組建工作。
郵政儲蓄銀行籌備組正在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和郵政儲蓄銀行章程,建立健全郵政儲蓄銀行內部各項規章制度和議事規則,并確定郵政儲蓄清產核資和資本金的注入方式等。
與此同時,銀監會將重點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公司治理做法,科學設計郵政儲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籌建好郵政儲蓄銀行總部,要求從一開始就建立規范的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制度以及科學的權力制衡、責任約束和利益激勵機制,建立健全郵政儲蓄銀行內部控制機制、風險管理體系和科學的核算體系。銀監會要求郵政儲蓄銀行的籌建工作應在年內完成。屆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成為我國的第五大銀行。
記者:監管部門對于郵政儲蓄銀行有什么區別于其他銀行的要求?
蔡鄂生: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后,將與其他銀行一樣,在機構、業務和高管人員等方面依法納入銀行業監管體系,并實行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審慎監管。銀監會將重點對郵儲資金運用環節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以及操作風險實施監管,加大案件治理力度。最終目標是將郵政儲蓄銀行建成一個資本充足、內控嚴密、營運安全、競爭力強的現代銀行。
同時,考慮到郵政儲蓄有2/3的網點分布在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郵政儲蓄目前已成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一些邊遠地區,郵政儲蓄是當地居民唯一可獲得的金融服務,因此,從滿足廣大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基礎金融需求,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角度出發,未來郵政儲蓄銀行的農村網點要從服務“三農”的大局出發,農村網點不僅要基本保留,而且要通過完善功能,充實業務,進一步擴大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滿足度。
此外,繼續重視解決郵政儲蓄分流農村資金問題,密切結合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實行有傾斜的監管政策,積極引導郵政儲蓄銀行資金依商業原則回流農村,在保證安全基礎上,爭取以一定比例的郵政儲蓄資金用適當形式投向“三農”,參與新農村建設。(記者 田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