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外資將涉足中國農村金融領域的消息終于在杭州一錘定音。
當天,荷蘭合作銀行集團(Rabobank Netherlands)董事會執行主席赫姆斯克(Bert Heemskerk)、國際金融公司(IFC)東亞太平洋局副局長馮桂婷及杭州聯合銀行董事長張晨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并宣布:荷蘭合作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將共同出資參股杭州聯合農村合作銀行(杭州聯合銀行),總出資額為2.6億元人民幣,兩家公司分別占杭州聯合銀行10%和5%的股份。
這一參股雖屬戰略性注資,但意義非凡——這是外資首度入股我國國內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也為我國農村信用體系的重組和改革的一次有益的嘗試。
7月7日,《中國經濟周刊》在京獨家專訪了專程來中國出席簽約儀式的荷蘭合作銀行集團執行董事會主席赫姆斯克先生,暢談關于農村金融發展的話題。
世界最大農業合作銀行的成功秘訣:源于農民和農村
《中國經濟周刊》:看到荷蘭合作銀行的介紹我很震驚,作為一家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銀行,不僅是目前世界30大銀行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沒有政府參股的AAA級私人銀行,而且連續數年被評為“最安全銀行”首位。但另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今天的荷蘭合作銀行最初是由農民自發組成的農村信用社發展而來的。您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經驗是什么?
赫姆斯克:荷蘭合作銀行是由農民和中小工商戶創辦并運作的銀行。盡管每個農民和小商人的力量和信用度非常有限,但是他們團結起來、互相擔保結果就會完全不同。由于荷蘭農村發展程度很高,農民的經濟實力雄厚,隨著農民越來越富有,農村經濟也越來越發達,而荷蘭合作銀行在農村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另外,荷蘭合作銀行沒有股東,因此也無需分紅,這就使得百年來的利潤不斷累積成今天雄厚的資本基礎。
從前,我們的業務僅僅局限在貸款業務,而現在,我們的業務非常廣泛,除了存貸款等銀行業務外,還經營住宅抵押、船舶抵押、代理及租賃業務、保險及資產管理業務等。所以在今天激烈的銀行業競爭中,它本身也隨之變得越來越成功。
《中國經濟周刊》:是否可以說,專注于農業和農村領域是荷蘭合作銀行同其他銀行的最大不同和成功秘訣嗎?
赫姆斯克:是的。今天的荷蘭合作銀行已經邁出荷蘭,特別是在農業和農村金融領域,我們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合作專業銀行。我們的力量一直都來源于農民和農村。
100年前,人們只會在大城市中設立銀行,荷蘭合作銀行卻從農村中產生。但是,從最近的二、三十年開始,我們開始從城市周圍的郊區逐步向城市發展。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荷蘭經濟變得非常開放,進出口在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0%。在這樣的潮流中,我們也開始積極拓展海外業務,現在荷蘭合作銀行已經在世界上37個國家設立了1,500多個經營及辦事機構。
《中國經濟周刊》:本刊曾對貴國農業大臣魏爾曼先生進行過采訪,他認為荷蘭合作銀行在荷蘭的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為農業和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體系是農村信用社,您認為荷蘭合作銀行和中國的農村信用社有什么不同?
赫姆斯克:我想不同只是暫時的。在19世紀末,即1890年左右,在荷蘭有成千的合作銀行。1898年,這些小銀行(成員行)自下而上控股,在南、北部兩個城市成立了中央合作組織,1972年,兩家中央合作機構合并成今天的荷蘭合作銀行。經過不斷重組及合并,現今的成員行已減少為200多家,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卻在擴大。
荷蘭合作銀行的中央合作銀行主要有控制、服務及自身營利三方面的功能。控制功能在于信貸控制、合規管理和審計,并受荷蘭中央銀行的委托,對成員行行使監管職能,代表成員行利益,與政府對話。其服務功能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管理、新產品開發、復雜產品設計、信息技術系統、結算等。中央行所提供的服務,按照市場價格向成員行收取費用。其自身也有盈利功能,如資金拆借、資金管理、資本市場、大型客戶的批發業務、公司銀行業務等——中央合作銀行自身的銀行業務,作為成員行的業務補充并獨立于成員行業務之外。
后來的歷史證明,成立中央合作銀行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使得銀行保留了日益發展壯大的客戶,同時使得荷蘭合作銀行集團形成了強大的規模。當然,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體制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我想農信社作為中國農村合作體系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與荷蘭合作銀行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我們這種中央行和成員行的的兩極模式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和重組剛剛開始。
《中國經濟周刊》:在這個過程中,荷蘭政府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赫姆斯克:政府只是制定相關的法律和規定,保護這種體系的合法性和正常運行。組成今天的荷蘭合作銀行的所有成員銀行都是相對獨立的,但是從法律上講,他們是一個集團,而且都由中央組織統一控制,也就是說我們是兩級的法人治理結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政府的法律保障,才成為可能,而且中央合作銀行由所有的合作銀行共同擁有,集團內所有機構的財務報表,都是出自法律的支持。
中國攻略:參股杭州聯合銀行是一個長期計劃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中國的農村信用社會發展成一個大的銀行組織嗎?就像荷蘭合作銀行一樣。赫姆斯克:這取決于中國采取何種模式,荷蘭合作銀行是合作銀行體系的荷蘭模式,還有其他很多種模式,比如德國就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德國所有的地方成員行發展到今天,還都是各自獨立的,沒有任何的中央組織來領導他們,相互之間也沒有“交叉擔保(cross guarantee)”。也正因為如此,德國的合作銀行體系規模并不大。
我想,中國可能會遵循中國的獨特發展方式來發展自己的農村銀行體系,但是荷蘭的經驗、荷蘭合作銀行的做法應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因為荷蘭模式會使合作銀行體系變得越來越強大。但如果中國采取其他的模式,我想也有成功的可能。
《中國經濟周刊》:現在荷蘭合作銀行正式參股了杭州聯合銀行,那么你們是從何時開始關注中國的農村金融市場?下一步將開展一些什么樣的業務?
赫姆斯克:放眼全球,無論是從事什么行業,沒有人可以忽視今天的中國。15年前,金融業務在中國還很少見的時候,我們就在香港和上海設立了辦事處,并且開始與中國一些大型的農業企業進行批發銀行業務合作。
接下來,我們希望從事鄉村銀行業務,這也是我們在世界其他地區通常使用的公司批發業務和鄉村銀行業務相結合的方式。在美國,我們的戰略也是在與大公司合作的同時,開展城市之外的零售業務。
對于此次參股杭州聯合銀行,我非常高興。我們的投資不會是3個月或者6個月,將是一個非常長期的計劃。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荷蘭合作銀行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又會從中國得到什么?
赫姆斯克:我相信荷蘭合作銀行會給中國帶來金融領域的專業服務。在剛剛過去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我遇到了許多中國的企業家。我和伊利集團的董事長潘剛先生有過很深入的交談,我向他介紹,我們可以為伊利做的不僅僅是為伊利提供公司金融服務,我們還可以幫助他們設計企業、農民和信用社之間的供應鏈融資。我們也可以在農民生產、供銷合作組織經營上提供非常專業的意見。
荷蘭合作銀行入股中國的地方合作銀行,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這一領域的投資回報會更高,而是我們認為,中國的農村合作銀行只要積極探索和實踐良好的法人治理、嚴謹的內控制度和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從長遠發展來看一定會變得非常成功。我想,可能只需要十年的時間,中國農村金融就會有很大發展,我們的投資就會變得非常值得。
另外,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中國本土想要國際化的企業打開一扇窗戶,當我們合作伙伴的客戶將來要在巴西、印尼或者新西蘭開展業務的時候,就可以利用荷蘭合作銀行的國際網絡為他們提供服務。
《中國經濟周刊》:對于中國的農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您有什么建議?
赫姆斯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而其中綠色能源的開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三、第四大的能源消耗國了。能源問題不僅對中國而言,對美國、對歐洲都是一樣,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利用農業資源來開發清潔能源,不僅可以使中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而且對中國的農民和農業發展都十分有利,同時,也會使整個地球受益。
荷蘭合作銀行在這其中的角色就是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事實上,一年半以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專注于這方面的開發與投資。
他“拯救了荷蘭銀行”
赫姆斯克經歷不凡,因為在銀行業打拼了三十幾年、曾就任三家大銀行的高級管理職位的他,卻是學哲學和神學出身的。
63歲的赫姆斯克出生在荷蘭的北維可赫特(Noordwijkerhout),他曾經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牧師,他精通四門語言,先后在多所大學和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并取得博士學位,但后來,他發現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1969年,他進入荷蘭銀行(AMRO Bank)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0年,在荷蘭銀行,他做過很多職位,并且一手開拓了其在東京、大阪、倫敦以及中國的業務,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使他成為荷蘭私人銀行(F. van Lanschot Bankiers N.V.)的董事會主席,他是唯一一位非家族成員的董事會主席。
荷蘭私人銀行是荷蘭歷史最為悠久的獨立私人銀行,以私秘和會員制度的嚴格聞名。赫姆斯克積極地秉承了這種文化,他會每周兩次與客戶和潛在客戶進行面對面的個人交流,并且堅持以非常保守和傳統的方式經營銀行。
2003年,荷蘭合作銀行看中了赫姆斯克,請他出任董事會主席。赫姆斯克可謂臨危受命,因為當時銀行正受到安然事件的影響,AAA級信用評級也面臨爭議。但是,赫姆斯克僅僅用了18個月就使荷蘭合作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保留住AAA評級,2003財年的利潤率也上升了12%。荷蘭媒體稱:“赫姆斯克拯救了荷蘭合作銀行”。
在工作中,赫姆斯克是個著名的“夜貓子”,他白天決不會早起,但一般會工作到深夜;在生活中,他非常的彬彬有禮,對宗教十分虔誠,是一位帕斯卡協會的信徒。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赫姆斯克言論經《中國經濟周刊》編譯,荷蘭合作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戴蕙女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