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大忙時節,也是農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本報記者奔赴各農業主產區,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發回了一組報道,反映了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希望引起關注。
——編者
收割、灌溉、農產品運輸,都要用油——
油價上漲,農民上火
麥收時節,正趕上山東中西部連續幾天高溫,忙“三夏”的農民不由得憋悶上火。
可是,真正讓農民心疼、著急的是小麥收割價格。東平縣農民劉言和站在收割過的麥田邊說:前幾年每畝30元到35元,雖然花點錢,但省了不少力。今年麥收前,大家都議論收割價格恐怕要漲,因為油價漲了啊,漲得比吃的花生油都貴。等到機器在附近村里轟隆隆一響,都知道了,今年每畝要40到45元。
更著急的是農機手們,油價漲得他們吃不好睡不好。幾天前,記者見到剛從河南參加跨區收割回來的章丘市農機手劉振利。談及柴油情況,他說:“今年真是奇怪了,剛開始麥收時,很難加柴油,有時為加油要跑好幾個加油站,人家都說沒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柴油的,只賣給我們55斤,多了不給,說是限量供應。這幾天柴油漲價了,我們到加油站也能加上油了。”
前些年農村有句俗話:方向盤一轉,給個縣長不換。意思是說,家里有部車,不論是搞客運還是跑運輸,都很掙錢。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有些方向盤不敢轉了,車“趴窩”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油太貴了。近期油價一直在漲,給麥收帶來很多麻煩。據了解,為了不使自己的收割機“趴窩”,不少機手不得不出高價買油。
章丘市農機手楊建國扳著指頭說:“去年我加這一箱油只需要600多元,今年要1000多元,比去年增加了30%。作業價格不漲的話,就劃不來。不了解的人還以為我們掙多少多少錢,其實投入大啊。一套機器,自己怎么著也得花個七八萬。沒有幾年時間是收不回成本的。這油價漲得讓人心里發毛。”
據了解,聯合收割機每收割一畝小麥約需用柴油2.9升,柴油漲價之后每升價格為4.7元,一畝小麥收下來,約需油費13.6元。一般來說,一名機手一天可收50到60畝小麥,一臺收割機日夜不停,最多能收120畝左右。按普通收割量來算的話,一天需用油145到170升,限量供應柴油大大限制了收割機作業。
在濟南市經十東路一家中國石化加油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麥收開始后,前來加柴油的收割機很多。前一段時間限量供應柴油,一方面是柴油進貨緊張,還有一個原因是柴油進價漲了,可是加油站對外賣價沒漲,利潤很低,為了減少損失,就對前來加柴油的收割機限量供應。現在油價漲了,進油也不緊張了,加油站已經對農用車等敞開供應柴油。
在一些地方,為減少麥收費用支出,家里地少的農民干脆放棄用收割機收麥,重新拿起鐮刀下了地。小麥收回來后,攤到公路上,借助來來往往的汽車軋麥脫粒。本來就緊張的麥收,因為油價上漲顯得更加緊張。
不僅是小麥收割,莊稼灌溉、農產品運輸等,都要用車用油。劉言和說,原來澆一畝地買水花10元左右,現在都漲到十四五元了。家里5畝地澆一遍就要六七十元,真讓人心疼。
記者從山東省農機辦了解到,“三夏”期間,山東省針對農機用油緊張下發了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取消對農機用油限量供應,對農機敞開供應,保證三夏期間麥收的順利進行。省農機辦的負責同志說,山東省僅拖拉機就有205萬臺,柴油機218萬臺,汽油機18萬臺。這么多機器都敞開“喝”的話,真不是個小數量。
在采訪中,農機手們呼吁最多的是農機燃油補貼問題。今年中央撥付山東省11.7億元,對用油大戶進行補貼。楊建國說:“我們農機大戶為什么領不到燃油補貼呢?油價高了,收割價格就高,最終還是轉嫁到種糧農民頭上。”(記者 劉成友)
剛裝進兜里的錢,還沒熱乎就又掏出來了——
農資漲價“偷吃”了政策禮包
“農業收不收,全靠一季秋。”正當農民們起勁為秋種大干一場時,種子、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價格一個勁往上躥,大家伙的眉頭又擰成了疙瘩——國家惠農政策帶來的實惠,正被農資漲價一點點“偷吃”了!
6月16日上午,烈日炎炎。產糧大縣河南方城縣券橋鄉券新村,一馬平川的土地上,播種機在歡唱。小麥豐收了,年近七旬的村民陳長有很高興,可他也有煩惱:全家6口人,種4畝6分地。“直補”擱一塊,補了54元多,農業稅全免,免了115元多,還有綜合補貼51.2元。但今年每袋種子是25元,比去年凈漲10元,秋種化肥又下得大,1畝地得1袋尿素95元,比去年漲了10元。一袋臭肥30元,也漲了不少。因為農資漲價,今年平均每畝地要增加投入三四十元,咋承受得了!
時近晌午,種完地的人們拾掇完家伙回家,其他人則聚到樹蔭下喝茶聊天。聽說陳老漢與記者聊農資價格,紛紛聚攏過來,“照這樣漲,中央給的種糧補貼填進去也不夠!”“糧食價格是在走路,農資價格卻是在跑步。”
16日下午4點多,券橋鄉最大的農資經銷部、鄉級農資農家店。很多農民一邊抱怨價錢高,一邊狠狠心也就買了。剛裝進兜里的錢還沒暖熱乎就又掏了出來。農家店的負責人介紹說,今年農資價格,化肥農藥漲幅不是很大,就種子大些,據說是因為種子的“出芽率”在逐步提高,成本增加的結果,像這兩年常賣的魯單981玉米種,今年漲了5元多……
農資價格為何大幅上漲?記者了解到,由于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生產資料的需求量加大,種子、化肥、農藥等企業和經銷商不斷抬高價格。拿“二氨”來說,去年只有80多元,追肥時漲到100多元。河南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成品油價格持續上漲,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表現在:一是提高了農用生產資料價格。根據測算,滑縣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費用人均多支出28元,農戶每畝小麥成本增加21元。二是提高了農產品運輸成本。農民反映油價上漲,僅進城賣菜的費用就增加了50%。
如何讓國家惠農“禮包”不被農資漲價吃掉?河南省社科院的專家建議,應當采取綜合措施,一是從源頭做起,對原材料、生產廠家、流通等各個層面進行全方位價格調控。在扶持農業政策上,開展農資直接補貼機制的試點工作,可把對農資生產、流通領域的補貼逐步轉為與農資市場價格變化掛鉤,對農民實行農資價格直接補貼的方式。此外,積極發展農資連鎖經營。當前,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的著力點應放在推進農資現代經營方式、加快農資連鎖經營的發展上。(記者 王明浩)
面對機械插秧,在湖北京山,許多農民還心存疑慮——
插秧機:讓人歡喜讓人憂
機械插秧省時、省力、產量高,還節約育秧田。為讓農民從彎腰種田中解放出來,湖北省近些年著力推廣機械插秧,但仍有一些農民信不過插秧機。
6月14日,京山縣錢場鎮深溝村六組。農民鄭青腦瓜兒活,他這些年整田、收割全部實現機械化。嘗到省工省時的甜頭,今年4月,他和兩位同鄉合伙湊了1萬多元,又買回一臺小型手扶式插秧機,鄉鄰們很羨慕。
鄭青的侄子鄭平住雁門口鎮瓦廟村五組,他見叔叔如此瀟灑,也想買一臺插秧機。然而,有人好心勸他:插秧機性能不過關,插的秧苗太稀,還需要人工補苗。40多年前我們就試過,最后不行,現在又折騰什么?經人這么一說,鄭平有點動搖了。
鄭青的表哥李發是雁門口鎮呂沖村二組農民,50多歲,是種田的好手。鄭青擔心表哥彎腰插秧太辛苦,今年5月中旬育秧時節,他讓表哥搞“雙膜育秧”(機械插秧用苗),到時可以幫他家“機插”。李老漢連連搖頭:我們這里是丘陵地,水源條件不好,田塊像巴掌大小,形狀不規矩,你那插秧機恐怕不行!
6月初,當地開始大面積插秧。鄭青家有6畝田,“機插”帶“人補”僅用了大半天時間,兩口子輕輕松松,完了就去忙副業掙錢了;侄子鄭平和表哥李老漢兩家各有10畝田,兩家人工插秧前后花了近半個月。他們還請工幫忙,開支都在300元以上。吭哧吭哧搶插完了,兩家人個個累得腰酸背疼。
鄭青的插秧機今年還沒“對外營業”。他說,還有一些農民在猶豫。為什么呢?機械插秧要求搞“雙膜育秧”或“軟盤育秧”,許多農民不習慣,還有人覺得技術要求高、不好搞。此外,也懷疑插秧技術不過關,寧可自己多流汗也不愿冒險搞機插。鄭青希望農機和農技部門多搞一些機插試點和培訓,讓一些種田大戶發揮帶動作用。他打算下半年多向行家里手請教,提高育秧技術和機械操作水平。明年他們可以包育秧,為農民提供秧苗進行“機插”,通過機械服務來賺錢。
呂沖村二組李老漢的擔憂也有道理。該組300多畝水田全靠幾口塘堰供水,一遇冬旱、春旱,塘堰蓄水不足,插秧時就成問題。李老漢說,這樣“等水插秧、搶水插秧”讓人傷腦筋,更別提機械插秧了!看到鄭青種田那樣輕松,李老漢盼望村里塘堰的蓄水條件改善一下,起碼保證隨時灌溉。有了水,上頭要是能把田塊整理一下,大小適中,方方正正,這里的田也可以機械作業了。(張志峰 李軍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