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四日電 (記者 趙勝玉)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今日向新聞界通報說,中國首個省級行政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戰略環評”通過高端評審。這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首次進入中國省級行政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綱要。
潘岳認為,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戰略環評,這一實踐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開辟了道路。戰略環評即規劃環評是環境影響評價的最高階段,是指對政策法規和規劃中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分析預測和科學評價,并采取預防措施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被普遍認為是遏制中國當前環境破壞態勢的根本手段。
國家環保總局為推動戰略環評的深入開展,從二00五年起選擇有關典型行政區、重點行業、重要專項規劃開展了規劃環評試點工作。在第一批共十一個試點中,內蒙古自治區的試點工作具有重要地位:其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的八分之一,能源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地,同時又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水源涵養區,是華北乃至全國的生態防線。在這樣的背景下,環保總局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于二00五年八月共同啟動了自治區的規劃環評試點。
日前,這一規劃環評的核心部分——內蒙古自治區“十一五”規劃綱要戰略環評的研究報告通過了專家評審,得到了包括五位院士在內的生態、經濟地理、產業發展等領域十名權威專家的高度肯定。
潘岳評論說,戰略環評深入分析內蒙古“十一五”期間區域和產業發展的定位、布局、結構、規模與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之間關系,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總體戰略上提出要樹立“生態立區”的發展戰略,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建設北方生態屏障。這是一個重大的創新性戰略,為內蒙古自治區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明確了總的指導方針,對全國其他省區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潘岳認為,內蒙古“戰略環評”這一實踐在中國開創了多個“第一”:第一次實現了環境影響評價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編制的全過程互動, 開創了中國規劃綱要編制歷史上的先例;第一次在環評工作中實現了環境、經濟、人文等多學科團隊的全方位高層次合作,突破了過去環評主要局限于微觀技術層面的工作思路;第一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略環評,為其他省區樹立了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