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召開的第35屆亞洲開發銀行理事會年會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是被邀請的少數專家之一。林毅夫教授在赴滬參加本屆亞行年會前,就中國的中小企業和中小銀行的發展等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
林毅夫教授認為,政府選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是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錯誤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會對國家的經濟造成損害,甚至使國家的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二戰之后,為了早日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許多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他們錯誤地以為,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重工業在這些國家經濟結構中占有相對較高的比例。但從實踐的結果看,采取這種戰略的國家多數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進行改革。
林毅夫認為,促成一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有三個:一是生產要素總量的積累,特別是資本的積累;二是產業結構的升級;三是技術變遷。資本積累是最為根本的因素。技術的變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最終都受制于資本積累的程度和資本積累的長期可能性。
然而,在勞動力相對過剩、資本相對稀缺的情況下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或者在勞動相對稀缺、資本相對過剩的情況下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會使產品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不能盈利。重點發展盈利相對較低的產業一定會降低國家在整體上積累資本的速度。出現企業大面積虧損后就更談不上資本的積累了。結果是資本積累停滯,技術變遷和產業結構升級難以實現,經濟增長停滯。這就是選錯經濟發展戰略的必然后果。
他分析,在中國目前資本仍然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過剩的情況下,最符合中國比較優勢從而最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應該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多數企業是中小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無論在創造產值還是在提供就業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根據第三次工業普查數據,1995年中小企業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占當年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2.89%,同年中小企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的83.23%。因此,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和經濟制度安排都應該向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方向轉變。
他也指出,中國地域廣闊,地區間、城鄉發展水平差別很大,所以并非所有地區都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強調的僅僅是,在中國資本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豐富的現狀尚未發生實質性轉變前,勞動密集型產業應該在中國各個產業中占主導地位。
中小企業發展離不開中小銀行
林毅夫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向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方向轉變,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就應該是建立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體制。在這一體制中,中小金融機構應當發揮重要作用,而不是像目前那樣僅僅作為大型金融機構為主體的金融體系中的補充角色。
林毅夫說,目前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融資難,這是中國銀行業壟斷程度較高、中小金融機構較少的現狀決定的。
他分析,中國對銀行業的準入實行嚴格的管制。除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由原有的城市信用社改造的88家城市商業銀行外,迄今為止被批準營業的商業銀行僅包括:10家中小商業銀行和2家住房儲蓄銀行。
另一方面,近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在強調金融風險責任時,都人為地將金融機構按所有制性質進行分類排隊,劃分為國有政策性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和合作制金融組織等。這種將金融機構按所有制劃分并在政策上加以區別對待的做法使得個人和企業在與上述非國有銀行打交道時也會將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他商業銀行區別對待。這樣,非國有金融機構在競爭中難以與國有金融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他認為,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自身。比如,許多中小企業管理不善、中小企業資信相對較差等。其二,存在于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于中小企業為數眾多,經營狀況參差不齊,銀行難以判斷貸款給中小企業是否會造成損失,所以在貸款時一般要求適當的財產作為抵押。困難恰恰在于許多中小企業缺乏可以用做抵押品的財產。其三,銀行方面的原因。由于金融業務的性質,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單位成本就要比為大企業提供服務的單位成本高得多。因此,當銀行規模較大從而足以為大型企業提供服務時,銀行就不愿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因此,他提出中小企業發展離不開中小銀行:一方面,中小金融機構由于規模相對較小,無力為大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因此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的,從而易于了解地方上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就了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同時,貸款給中小企業之后也能夠相對容易地監督貸款的使用情況,貸款的風險就大大減少。所以,中小金融機構相對于大型金融機構更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中小銀行大發展的時機到了
林毅夫教授介紹,從發達國家經濟和金融發展的歷程來看,眾多中小金融機構的存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從歷史的角度看,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過程的早期,中小企業在經濟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而大量中小金融機構的存在極大地支持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中國加入WTO帶來了大量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中國的金融機構也面臨無法逃避的競爭,而大多數外資金融機構相當長時間內只能在中國的大中城市發展,廣大農村和眾多小城市還是留給中國自己的金融機構,而且最適合的就是中小銀行。因此可以預見,中國中小銀行大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這將成為中國未來金融業發展的核心內容。 (牛茲)
《國際金融報》2002年05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