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了20多年體育教學的孫宇明老師感到不可理解:如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怎么會越來越差——在期末的一次體育測試中,1個引體向上都完不成的男生和做不足5個俯臥撐的女生幾近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這名北京市某中學的體育教師很是無奈。
另一所中學的王老師也有同感,她的班級里就有這么幾名學生,學習成績十分優秀,但就是不愛參加體育鍛煉,每次體育課,其他同學一開始活動,她們就跑回教室拿起了書本,甚至在集體活動時間,她們也還是拿著書本在操場邊上用功。善良的體育老師為了不影響這些學生的總成績,往往也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給他們打一個不好不壞的分數。這種學生多為女生,其身體狀況大都不太好,常請病假的也是他們。
體育社會學家易建東介紹說,這種現象在中國很普遍。如果究其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封建社會,體育鍛煉不為知識分子所看重。近代中國所謂“東亞病夫”的稱號也是因身體素質較差而起。
盡管隨著千百年來社會的進步,人們從觀念上也開始意識到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主張,但直到中國改革開放后,這種重學識輕體育的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改變。當今的中國,重視的也是競技體育,而沒有把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看得更為重要,更沒有在青少年中樹立并強化終身體育的觀念。而這種終身體育的觀念,在發達國家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青少年教育專家盧勤說,對于青少年終身體育觀念的缺失,學校和家長的教育應負有很大的責任。長期以來,體育一直位列“小三門”或“小四門”,同其他文化課相比,其分數所占的比重一直很低。家長也大多認為,孩子體育成績不好沒什么不得了的。
易建東認為,要想讓青少年真正樹立終身體育觀念,最主要的一環還是在學校。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體育鍛煉對于他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將體育課的時間和地位確定下來,甚至提升至法律層面,學校不得占用。其次是利用考試這根指揮棒,提高體育分數的比重,使其等同于文化課,這樣,老師、學生、家長都會提高對體育的重視程度。至于考試方式,可以采用以平時分數為主,因生制宜確定考試科目的方法。(楊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