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困惑:兩個“婆婆”都得罪不起
“過去是‘市管縣’。財政的錢先給市,由市負責分給縣鄉。這就存在著一個財政資金在城市和農村分配的問題。而在財政體制上實行‘省管縣’,實際上是城鄉分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研究員張斌告訴記者,之所以要推行‘省管縣’,就是要把錢直接落實給縣鄉,不再通過市來分。“新農村建設需要充實縣級財力,‘省管縣’的方式更容易實現這個目標。”
“目前大部分地方進行的‘省管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完整的省直管縣,只是在財政體制上的‘省管縣’,在具體操作方面各地也參差不齊。反映出來的比較大的問題是:財政體制上縣直接與省結算,但人事任命權等其他權限仍然保留在市里。這樣就容易產生兩個‘婆婆’的問題。因此,未來‘省管縣’的發展,應當是在動財政體制的基礎之上,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動管理體制,真正實現市縣平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研究員張斌對《中國經濟周刊》直言不諱,“體制要理順,不能兩個‘婆婆’長期共存,市縣平級成為今后的發展目標。”
省政府管理半徑和能力遭遇挑戰
如果市縣平級后,“省管縣”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省政府的管理半徑和能力問題。
“‘省管縣’的數量超過一定規模后,管理的難度肯定增加;把100多個縣的問題都集中到省里,從管理的效率來說,也不一定最有效。因此,實行‘省管縣’體制,必然觸及到行政區劃體制改革。”財政部財政部預算司地方處副處長蔡強向《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分析。
“省管縣”之后,必然涉及劃小管理單位的問題。
“在中國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下,通過劃小省級單位解決‘省管縣’后面臨的管理半徑和管理數量問題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思路。”張斌告訴記者。
“目前要做的,是在財政層次上先實行實質性的扁平化,未來行政區劃的調整是水到渠成的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
安徽:“省管縣”破解縣鄉財政困境
5月15日,安徽省政府宣布,無為縣等12個縣實行擴大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試點。這一舉措被外界評價為“省管縣”改革的正式開始。
根據規定,“擴權”試點縣享有與省轄市相同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社會管理權限。主要包括計劃管理、經費安排、稅務辦理、項目申報、用地報批、證照發放、價格管理、統計報送、政策享有、信息獲得等方面,擴權縣可以“繞開”現行省轄市,由試點縣自行審批、管理。
“10+2”放權
5月16日,安徽省發改委主任沈衛國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此次擴權范圍很廣,共有143條,大致分為6類:下放審批權限,由試點縣(市)自行審批或核準的事項43條;減少審批環節,由試點縣(市)直接向省直有關部門申報項目的事項66條;資金安排和經費直接劃撥的事項9條;計劃管理和指標單列的事項7條;信息直接獲得的事項12條;業務指導和進一步完善措施的事項6條。”
根據安徽省政府向《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提供的《關于在寧國等12個縣(市)開展擴大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試點工作的通知》,首批確定的“省管縣”有寧國市、桐城市、無為縣、霍山縣、歙縣、來安縣、懷遠縣、渦陽縣、界首市、碭山縣10個縣,后來考慮平衡因素,又補加“毗鄰蘇浙地區”的廣德縣和經濟欠發達的岳西縣,這就是被政府界稱道的“10+2”放權。
5月21日,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專家、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陸發春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省政府‘圈定’這12個縣(市)作為‘省管縣’試點,主要考慮這些縣經濟發展和區域歷史的地位。”
他分析指出,這12個成員中有安徽“10強縣(市)”之首的寧國市,有工業發展勢頭強勁的霍山縣,有肩負安徽東進戰略最前沿的廣德縣和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岳西;從地域看,既有皖南、皖中,也有皖北,可以說安徽經濟的大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