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扶持弱校,推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目前,安徽銅陵市247所學校的校容校貌、教學設施、教育質量等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已經成為一個無需擇校的城市。 新華社發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校教育資源布局不平衡,高考錄取率在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城市與農村地區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與此同時,部分重點高校在屬地投放的招生計劃比例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民眾對優質高教資源配置合理性的質疑。“兩會”期間,部分代表、委員對我國如何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提出了建議,就此記者采訪了教育部有關負責人。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規模快速增長,毛入學率不斷提高,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總量的大大增加,為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局限,剛剛邁進大眾化階段的中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上依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地區間高等學校入學機會的不平衡。為逐步縮小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差距,近年來,教育部強化了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宏觀管理,充分利用招生計劃調控作用,促進區域協調和入學機會公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各地普通高考錄取率、每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等指標的區域差異均有所減小;二是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的城鄉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全國高校招生錄取新生中農村戶口學生的比例已超過城市戶口學生,并進一步提高;三是教育部直屬高校生源計劃投放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不斷提高,多數直屬高校在屬地的招生計劃比例已明顯減少。據不完全統計,與2002年相比,2005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在屬地招生的平均比例已從38%下降到30%。
今年教育部采取一系列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措施,進一步縮小區域間高等教育發展差距,促進教育機會公平:
一是改進和完善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安排模式。按照機會與公平、投入與條件、協調與發展三方面的要求,建立招生計劃分配綜合測算數學模型,努力做到招生計劃分配科學、公平、透明。
二是在各地生源計劃安排上,探索建立引導高教資源豐富、普通高中畢業生升學壓力相對較小的東部地區支援中西部地區的長效機制。在協調天津、上海、浙江等6省市在2006年生源計劃的基礎上,2007年再增加上萬人的生源計劃投放到升學壓力較大的安徽、河南、甘肅等8省。支援省份積極支持,受援省份十分擁護,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三是加強對公共教育資源分配的宏觀調控。要求中央部委高校在保持各地計劃總量相對穩定的同時,將招生計劃增量部分向中西部高等教育欠發達且生源質量好、數量多的地區傾斜。要求各省2007年跨省計劃總量不低于2006年,對中西部地區生源大省的計劃不低于或略高于去年。
四是提高生源計劃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要求高校特別是中央部委所屬高校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對人才需求的分析、預測,結合自身辦學條件、近年來各地生源情況和畢業生就業情況,按照“生源質量為主,兼顧地區平衡”的原則,重點作好招生區域結構的調整,在國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規模內,依法自主、科學、合理地編制招生來源計劃,加大對中西部生源大省的支持力度,為促進各地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作出貢獻。
這位負責人指出,建設和諧社會要求高等教育要在更大的范圍和更高的程度上實現公平。政府在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方面擔負著主要責任,教育部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高校要更加科學、合理地做好分省招生計劃的分配,在招生錄取過程中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維護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公平。由于高等教育公平受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公平是相對的、發展的,實現高等教育公平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既要積極推進,又必須量力而行。現階段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努力縮小地區差距,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努力促進入學機會公平。“十一五”期間,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預計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問題將得以明顯改善。 (來源: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