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小小的光盤,一個個狀似大鍋的衛星收視設備,一臺臺計算機,打破了城鄉界限,打開了農村學生放眼世界的窗口,讓鄉下學生的視野從故鄉的山間小路頓時延伸到大江南北、海角天涯
“一面大鍋朝天揚,五洲四海到咱鄉。數理化學樣樣有,連著知識大海洋。”7月上旬,記者在甘肅省張掖市農村中小學采訪時,師生們這樣描述通過衛星接收外地優質課程。
衛星教學收視點是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涌現的3種模式之一,自2003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實施“全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來,各地已經創造出教學光盤播放點、衛星教學收視點、計算機網絡教室3種模式。
現代遠程教育通過聲光圖像,使身在高山峽谷、密林深處、大漠戈壁的中小學生共享城市名校名師的教學資源,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
遠程教育跨越城鄉鴻溝
在甘肅省臨澤縣平川鎮中學,記者隨堂聽了7年級地理課中“澳大利亞”一節。伴隨教學的進程,教室內的電視機上播放著悉尼市壯觀的歌劇院、堪培拉市的優美街景,模樣奇特的袋鼠、鴨嘴獸,還有大群的綿羊在青青的草地上悠然地溜達……學生們聚精會神、興致盎然地盯著電視畫面。教師高維忠說,他課前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把澳大利亞的主要城市、代表性動物、農牧業經濟內容等下載好,制成了課件。
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姜沛民介紹,為規劃、征集、整合及發送優質教育資源,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基礎教育資源中心,目前已經征集到的資源播出容量達1000GB,基本上覆蓋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科目。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制作的配套教學光盤有2000多個學時,都已送到中西部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0多個縣;中國教育電視臺每天播出11個多小時的空中課堂節目。
一些地方開發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學資源。陜西省征集到500多件優秀課例、課件。湖北省成立5個資源建設工作組,開發了空中英語課堂。新疆和西藏還自制了約1000課時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藏語教學節目。
按動鍵盤遨游知識海洋
“聽說上課可以看電視,許多輟學的孩子又回到了學校。”甘肅省張掖市梁家墩鎮劉家溝小學的負責人說,用上遠程教育設備后,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學得開心。
河南省安陽縣城北小學的教師在講《月光曲》時,讓貝多芬的“月光協奏曲”響徹教室。“彎彎的月兒像條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橋頭小學的教師一邊講課,一邊在電視機上播放一個孩子騎在月牙中間的卡通畫面,學生們學得津津有味。
甘肅省民樂縣南古鎮中心小學學生張燕南告訴記者:“通過教室里的電視,我們看到了許多外面的景色,看到了從來沒有見過的動物,開闊了視野。現在學起來覺得輕松有趣。”
孩子們充滿稚氣的笑臉,掛在臉頰的笑容,純正悅耳的英語發音,運用遠程教育的農村中小學教室里沒有了沉悶,增加了歡樂。
張掖市黨寨中學一名學生在日記里寫道:“按動鍵盤,我們插上騰飛的翅膀;按動鍵盤,我們遨游知識的海洋。”
優質資源需要與農村實際對接
能否有效用好遠程教育設備,是整個工程成敗的重要標志之一。將光盤、計算機等手段熟練運用于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對于農村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不會上網,就要下崗”,甘肅農村中小學教師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壓力也成了動力,教師們積極投身學習新技術的大潮。臨澤縣西柳小學教師曹希霞說:“開始用遠程資源時,覺得有點難,現在好多了,有離不了的感覺。”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蔡國英說,自治區創建了“以一帶五”、“一課兩人上”的培訓方法,就是1個骨干教師幫帶5個教師,骨干教師協助學科教師同上一節課。重慶市教委副主任趙為糧介紹,重慶教科院、電教館以及高校的專家共同組成指導組,培訓和指導區、縣教研人員。
據有關方面介紹,圍繞“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目標,目前已經形成國家、省、市、縣、學校5級培訓體系。
但是,我們應把應用中的困難估計得更多些,別讓國家花巨資裝置的設備成為擺設。除了操作技術外,如何將優質資源與本地學生需求實際對接好,順利融入課堂教學,也并非一件輕松的事情。只有經過長期的探索,才能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的威力,以信息技術帶動農村教育的現代化。(記者董洪亮)
人民日報 2005年7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