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名人自殺事件,讓人感覺世事無常,而最近歌星陳琳面臨事業與感情的困境,也選擇這種方式結束生命,更加讓人唏噓不已。其實自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古今中外都是存在的。但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狀況的迅速變化,給人們的精神生活造成巨大的壓力,人際關系的淡薄和精神寄托的匱乏,也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于自殺,有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已經成為中國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因。那些逝去的生命總讓人們扼腕嘆息,逝者已去,愿他們安息。但在人們的心中,有很多問題:他(她)們為什么自殺?能夠提前識別出潛在的自殺者嗎?面對有自殺念頭的人,我們可以做什么?
指導專家
嚴文華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 李建中 :北京中暉月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咨詢師
關于自殺的原因
人們遭受到的變故、危機和重大災難并不直接構成自殺的原因,只有在這些事件危及人們的根本需求、安全感和生存的意義時,才會危及個體的平衡。
不同的心理學派對自殺原因有不同看法。
精神分析學派
自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們對已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情有著深深的內疚感,甚至罪惡感,當嚴重到無法擺脫時,有可能選擇自殺;二是人們對外在世界、事件或他人的攻擊性轉移到內部,從而造成自殺;三是人們內心的某種謀殺或傷害意圖付諸實施,用自己的死讓別人不得安寧或終生痛苦、后悔莫及。
認知學派
自殺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們對世界、對生活、對工作或學習的認知產生偏差,用完全灰暗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二是人們用狹隘的視野去看待生活,只看到了負面的方面;三是人們對遇到的困難或挫折無能無力,沒有其他解決方法,別無選擇,只能走向生命的終結。
應用危機理論
自殺的主要原因:一是發展性危機,這主要是在個人成長、求學或事業等發展過程中遇到危機。人的一生總會經歷大大小小這樣的危機,所以它被看做是正常的。但有一些人就會跨越不了這些坎。二是情境性危機,這主要和突發性事件或強烈的、災難性事件聯系在一起,如交通事故、疾病等。三是存在性危機,這主要和人生目的、生活意義、工作意義等聯系在一起。人們可能發現自己在這些方面沒有答案,會產生空虛感、后悔感、無意義感等。
自殺的類型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Durkheim,1897)提出有三種類型的自殺:利己性自殺、失范性自殺和利他性自殺。利己性自殺是指因為不能適應環境、不能適應社會而有意識地自我毀滅;失范性自殺是指由于社會規范瓦解、個體無法忍受而用自殺來解脫;利他性自殺是指為了群體利益或某種信念而自殺。
有關自殺的6個謬誤
1.不能和想要自殺的人談論自殺,因為談論自殺會誘發其自殺的行為。
事實并不是這樣。以溫和的、鎮定、接納的態度與對方交談,可以讓對方重新思考,可以贏得時間來做危機干預。更重要的是,理解、支持和接納對想要自殺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的苦悶會得到宣泄,他們的情緒會得到承托。有可能他們會因為這些溫暖而留戀世界,把跨出去的那只腳收回來。
2.把自殺掛在嘴邊的人不會自殺。
確實有一些人是這樣。但也有一些自殺者會在發出預警信號后實施自殺,據研究80%的人自殺死亡者生前曾發出各種預警信號和求救聲。當我們沒法辨別對方屬于哪一種時,最安全的策略是充分重視。
3.有過一次自殺念頭的人總會想自殺。
自殺念頭和實施自殺之間有一段長長的路。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危機時都曾動過一死了之的念頭,但這只是短暫的念頭,過后往往會克服危機,重新投入生活。
4.當一個人自殺行為未遂后,危機就結束了。
這不完全正確。如果一個人的目的只是用自殺去威脅別人,自殺未遂、達到目的后會停止。但如果一個人一心求死,因偶然原因自殺未遂,連續實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那些狀態轉變非常快、非常好的自殺未遂者值得關注,因為其背后可能醞釀著更大的危機。
5.自殺是沖動性行為。
這不完全正確。那些受到強烈情緒支配的自殺,確實有可能是沖動行為,但有些自殺行為是在強大理性支配下的行為,會有充分的準備和周密的安排。
6.只有嚴重的抑郁癥者才會自殺。
不完全正確。有些嚴重的抑郁癥者可能連實施自殺的動力和精力都沒有了。那些處于抑郁加重、想要擺脫又無力擺脫的人自殺的危險性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