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引起酸性體質的研究報告根本不存在
“酸堿性體質”一說給許多人造成了困惑,在營養學家看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江蘇省營養學會副理事長袁寶君教授介紹,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并沒有這樣的說法。近年來,有關食物酸堿性質的宣傳文章很多,但諸如“選擇食物要注意酸堿平衡”、“酸性食物對健康有害”的宣傳,卻在誤導居民健康飲食。有關專家在檢索了全球近50年來1000多篇有關機體酸堿平衡的論文,也沒有發現因為食品酸堿性引起酸性體質的研究報告。
據介紹,早在上世紀40年代,有研究食品化學的學者將食物燃燒后剩下的殘渣溶于水,再測酸堿度,以此分析食物中的礦物質成分。在食物的化學研究中,食物可以分為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或稱為成酸食物和成堿食物)。分類根據是按照食物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灰分中含有磷、硫、氯元素較多的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而鉀、鈉、鈣、鎂含量較多的灰分則生成堿性溶液。這種研究主要用于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特別是在食物礦物元素含量的測定中使用很多。
但食品化學研究與食物進入人體后復雜的代謝有著天壤之別。食物分為酸堿性是食物化學的研究范疇,跟食物進入體內以后的代謝變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消化吸收和各種復雜的代謝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產物。這些產物有酸性、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堿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是僅僅由食物燃燒后剩余的幾種礦物元素就可以決定的。
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并非因為屬于堿性食物
中國營養學會特別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作出了澄清:“‘食物酸堿平衡論’稱,谷類、肉類、魚和蛋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屬于堿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事實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堿性的作用。”
“現在所謂的酸性堿性食物說,是脫離了人體自身調節功能來說事的,缺少了基本的現代醫學知識,同時也是缺少科學證據。正常人體具有很強的電解質調節功能,包括人體的呼吸、腎臟等系統,可以把身體恒定在一定范圍,而不是靠堿性食物來中和的。”袁寶君如是說。
人體酸堿濃度是一個動態平衡
南京市中醫院的謝英彪教授說,人體酸堿度的正常調節是通過血液自身、呼吸及腎臟的調節來維持體內酸堿平衡的。在人體內,酸和堿是永遠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就會不斷地攝入和產生酸性及堿性的物質。正常情況下,酸堿物質在體內的濃度是不斷變化的,但是人體會對其進行及時的自我調節。人體胃酸的濃度很高,但是血液中的酸堿度仍維持在正常范圍,便證實多數正常人具備自身調節水平。
“所以,不必過于關注食物的酸堿度,即使某天或某頓吃的酸性或堿性食物多了一些,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不會對健康有多大妨礙。”謝英彪教授說,現在有些廠家為了宣傳、推廣堿性水等保健品,極力宣揚酸性食物有害論,這是不正確的。
袁寶君教授也認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強調“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建議“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還提出“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都是根據近年營養學的研究成果,為改善中國居民營養狀況而提出的膳食措施。而按照“食物酸堿平衡論”,將魚、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歸類為“酸性食物”,將使人們在選擇食物時處于無所適從的境地。(張星 現代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