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降價藥消失,一夜之間又生出了很多“新藥”,如已經不常見的普通紅霉素藥品,“重生”后市場上有47種名稱,價格是普通紅霉素的10倍,有知情人士稱:“其實它們的區別就是添加劑不同,但只要換了名,仍能得到‘新藥’批準,然后高價上市。”
年末歲首,杭州市天天好大藥房依據店里登記的一份“百姓缺藥登記表”到市場采購中發現,表上70%的藥品早已無人生產。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價,或者價錢便宜、療效明顯的藥品。
這份“百姓缺藥登記表”凸顯出當前我國藥品“降價死”怪現象:藥品降價———代理商停止進貨———醫院停止開方———藥廠停產———“降價藥”改頭換面變新藥重新審批后高價再上市———藥品降價變成了漲價!
據這家在杭州較有影響的平價藥房介紹,開業3年來共采購藥品2萬多種,目前只剩下9000多種在正常經營,其中有3000多種藥因降價而不見蹤影,阿莫西林等常用抗菌素都進不到貨。
藥房總經理陳金良認為這是藥品代理商在作祟:調低價格降低了代理商的利潤空間,而每個藥企都有許多個代理商,他們的慣用手法是“停止供貨”和“藥品重生”:隨著降價藥消失,一夜之間又生出了很多“新藥”,如已經不常見的普通紅霉素藥品,“重生”后市場上有47種名稱,價格是普通紅霉素的10倍,“其實它們的區別就是添加劑不同,但只要換了名,仍能得到‘新藥’批準,每一次降價給百姓帶來的利益都被代理商們迅速消化。”
浙江和安徽的一些基層藥監部門干部說,“老藥”變“新藥”的背后,實質是“老藥”變“新價”。比如一種名為巴米爾泡騰片的藥品,其實就是阿司匹林改的,但價格卻從幾分錢一片變到了1塊錢一片,“老藥”“新藥”一字之差,價格卻相差幾十倍。(鐘青)
|